【学习目标】

1. 通过熟读精思感知“小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细节描写感知阿长身上的人性光辉。

2. 理解文章中看似“旁枝错节”的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蓄势抒发、主题升华理解的重要作用。

3. 感悟“小人物”的光辉品格,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小人物”

在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里,有五篇写到了她,并且其中一篇还专为她而写,为什么她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分量?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阿长,走进这篇鲁迅先生专为他而作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师:在上节课学习中,我们通过梳理典型事件和文章的情感线索,认识到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

阿长常喜欢切切察察,让“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让人觉得饶舌多事;阿长处处对“我”严格管束,睡觉还爱摆个“大”字,说了也不改,有点粗俗、好事;她还满肚子许多麻烦的规矩,尤其是在元旦开头非要逼“我”吃福橘,说吉祥的话;阿长还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她对这样的事情是坚信不疑,可见她的愚昧、无知,因此“我”也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阿长无意间踩死了“我”的隐鼠,“我”对她产生憎恶之情。最后,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并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二:捕捉细节——走进小人物。

上节课我们分析过,写作时一定要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突出。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就充分运用这一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典型事例有详有略。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同学们再思考:既然阿长有这么多缺点,作者为何要反复写她?又为何买来一部《山海经》竟让“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

师:重点品读第19到29 段,以“这一处细节_____ (字、词、句、标点)最让我印象深刻,因为_____。”这样的句式做批注来赏析,感知文章细节描写的动人之处。

预设:

1.有人分享到“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连……也……”,可看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程度,连一向粗枝大叶,不识字,并非学者的阿长都知道了。也为后面“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的描写做铺垫。此处说遇到“霹雳”,全体“震悚”,一方面是因为阿长买书让“我”猝不及防,安全在意料之外;另一方面体现“我”此时无比兴奋。

2.这位同学谈到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这处细节,他说,“一……就……”这个句式,表明了这是阿长告假刚回来,迫不及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买的书赶紧给我送来。她知道这是心心念念已久的书。“高兴”是因为我能高兴,她就会感到高兴,从这个句式和动作描写中可以感受出阿长对我淳朴而真挚的爱。

3.还有同学提到了这一句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

这位同学说,“哥儿”这个词特别能打动他,我们都知道,鲁迅的小名叫迅哥儿,而阿长却亲昵地称呼他为“哥儿”,更像一位母亲,呼唤自己的孩子。

4.师:这一位同学关注了标点,如他所说句末的感叹号,表现了阿长内心的激动,那她是为自己激动吗?不是,她是为了迅哥儿终于如愿以偿而激动。  

5.还有同学说“三哼经”就足以见得阿长在买这部书的时候极为困难,她不识字,可能给书店老板说不清楚,可能跑了很多家书店才找到,也有可能经济也不富裕,总之遇到了重重困难,作者虽然没有详写,但是此处无声胜有些,这也是文学作品留白的魅力。

6.文中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全用直线凑合,刊印也非常粗拙,但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足见这些书对于童年时的“我”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7.师:文中说“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又伟大的神力。”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当下,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买来一本《山海经》就被视作有“伟大神力”。可以借助资料理解。

【资料助读】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二十四孝图》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中正准备出游,父亲非让我背诵《鉴略》。

“别人不肯做”是因为没有人会把一个孩子的话放到心上,“不能做”是因为在当时,像《山海经》这样的书被认作是闲书、杂书,不被允许随意看,在阅读刊物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可以说《山海经》就像是打开了少年鲁迅精神世界的大门,是他心中的“百草园”。也让他对此类绘画的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总结:同学们,细节中蕴含慈爱,蕴含温情,让人难忘,让人感动,这就是 细节的动人之处,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三、“旁枝错节”——蓄势力量

文章前半部分关于阿长的叙述稍显多余,老师想想删去部分,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试说说某一部分为何不能删去?

预设:

1.在第2段中,鲁迅先生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原来阿长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别人叫惯了,但是阿长却不在乎。连自己的名字都可以不在乎,这说明她是个麻木、无知的底层小人物,对其他的事情也不会在意。但是他却在意我喜欢什么,会不会高兴,足以说明“我”在她心里的重要。

2.第18段写了在得知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我极不尊重她,还当面喊她阿长,但她却不计较,还处处关心我,为我着想,这说明在她心里,我早已是她的亲人,才会不与我计较。

3.将22 段与后文比较,更知这一段的重要性。在这段中我们知道阿长没有文化,说了也没用,结合24段得知,她连《山海经》叫什么都不知道,把它读成“三哼经”。通过此处描写,才知道她买书的艰辛。

4.如果没有前面具体描写阿长让“我”吃福橘以及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我只知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却不知道阿长当时给我吃福橘,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是为了我一年顺顺利利,希望我一年都有好运气,且怕我调皮捣蛋能够约束自己。

总结:所以在表面上看似前文的叙述与阿长买《山海经》无关,但却处处铺垫,处处酝酿,最后顺势而发,将情感喷薄而出,这就叫做蓄势。

四、品读文句——理解真情

最后两段鲁迅先生将情感推向顶峰,老师来读,同学们来体会,从这两段中你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预设:

有的同学说,鲁迅对长妈妈是感激、怀念、愧疚和充满同情之情的。

师:但为什么一个身份卑微,被人忽视的小人物却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呢?

如何理解“愧疚”“同情”之情?同学们可对比“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来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在读物如此匮乏的时代,阿长买来的那本《山海经》,给了“我”贫瘠的精神世界如注入一汪清泉,也让“我”对绘图刊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情况下,她却做了,无关对错,只为真心。写作时的“我”,此刻对阿长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

1926年的鲁迅先生,人到中年,多病,事业受挫,遭流言攻击,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越会想到生命里最美好的岁月。所以,他想到了质朴纯善的长妈妈,想到了那个守候他、治愈他童年的人,但是他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年幼的时候,他对这位阿妈只觉得不大佩服、不耐烦,总觉得是满肚子的麻烦。结尾补叙“仅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很难让人不猜想,也许那时的阿长,某种程度上将他视作亲人对待。时过境迁,在次追忆,他感激她,怀念她,同时也有着难以弥补的遗憾与愧疚。

所以,最后鲁迅先生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他是个无神论者,但这一刻,他为了她宁愿相信这个事件上有鬼神,他是个刚强昂扬的斗士,即使被追捕也从不畏惧,但这一次,他却为了她祈求地母,去永安她的魂灵!

小结:

很多同学可能很难理解老师们的苦口婆心、絮絮叨叨、严加管束,我们就像是文中的阿长,也许人生的某一阶段,大家也会发现,原来老师们的絮叨,爸妈的管束,确实为了大家好。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