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修炼阅读“五气” 开拓育人新境界 | 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十大教育人物”
作者:李志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7:3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中华文明以“气”为精神密钥,贯通治学与立身双重境界。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到文天祥的“天地正气”,从韩愈的“文脉修行”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养气”始终是教育者的精神必修课。新时代教师当以文化底气深扎精神根系,以语言文气淬炼教学锋芒,以知行才气贯通育人智慧,以信仰精气铸就教育风骨,以创造灵气唤醒生命气象。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这种修炼既是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开拓育人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阅读筑牢教育底气
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以读书来滋养底气,精通“五经”常识,熟悉“六艺”道统。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治学格局,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学境界,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智慧,皆印证了阅读对文化根基的滋养作用。
(一)解码汉字基因
阅读要过汉字关,要感受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一是感受汉字的音律之美;二是要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三是要感受祖先发明汉字的结构之美;四是要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发展折射出的时代内涵。汉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通过对汉字基本构件、不同书体的历史演进等知识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厚实文化底气。
(二)透视文明年轮
教师需以三维视角把握文化内涵:解码文明的年轮,透视时代的镜像,聆听生活的脉搏。地域文化是根植于山河的地理密码,从北京胡同的烟火记忆到敦煌壁画的千年回响,从欧洲海洋文明的冒险基因到美洲移民文化的多元交响,皆可经跨学科实践唤醒学生对文明多样性的感知;历史文化是沉淀于时光的精神基因,需以实证精神解读白帝城的三国烽烟、汉唐长安的盛世气象,在红色延安的奋斗史诗中触摸民族脊梁;社会文化则是流动于当下的价值图谱,既要剖析国民素养、社会风尚的肌理,也要在柴米油盐中提炼家国同构的生命哲学——唯有将文化视作立体生长的生命体,方能在教学中贯通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让文化自觉如春风化雨,滋养青少年的精神原野。
(三)赓续精神薪火
教师是文明的摆渡人,左手托举思想的火种,右手编织语言的经纬。从甲骨灼纹到数字字节,从《诗经》的草木春秋到量子宇宙的诗性解码,文明基因的传递始终以语言为舟、思想为楫:典籍中的仁礼之道与科技时代的创新精神,需在课堂熔铸成贯通古今的精神缆索;仓颉造字的洪荒之力与信息洪流中的语符裂变,当被淬炼为破译文明密码的双重密钥。教师要让学生在甲骨金文中触摸先民“观天察地”的智性觉醒,在“道器合一”的阅读史中领悟人类从直立行走到脑机互联的进化史诗。“通过语言重构文化记忆,以思想照亮未来,使文明基因在课堂中代代相传。”
阅读涵养教学文气
“文气”乃教育者的语言风骨。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叶圣陶“语文即人生”的洞见,皆昭示语言修为关乎育人境界。
(一)文气贵在通俗易懂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世界文学,真正经典的语言其实并不高深。即便是《诗经》《论语》,也同样记录的是自然之物、婚丧嫁娶和求学为官等百姓生活琐事。经典往往饱含处世哲学,充满政治智慧,切实增添了其语言的厚重与绵长。《红楼梦》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就是因为曹雪芹笔下写的是百姓生老病死、爱情友谊、富贵贫困的故事。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经历的故事,每位读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缩影,达到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超脱。
(二)文气贵在精妙绝伦
好的文学语言往往是唯一的,更换一词一句都不能保持原有的妙处。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生”和“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和“照”;“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关”和“出”……这些诗句中的关键文字都是着一字而尽风流,加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换一字更不行。每一个精雕细琢的词语都有着难以名状的妙处。
(三)文气贵在开启智慧
一句赋予深刻哲理的话语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一定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文章的表达先是明理,明理是教化,在教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记忆。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知其意,明其理,受其益。深文浅教,浅文深教,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可在原文内容基础上,适当让学生拓展歌颂友谊的故事和诗句,再谈对友谊的理解,最后补充口语交际或小练笔《我的小伙伴》,从阅读、理解、拓展再到写作,学生收获的不只是一篇文章,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在系列学习活动中,开启智慧,增长才干。
阅读淬炼育人才气
(一)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才气
才气就是才华横溢之气。好的教师要有才气,因为“才气识人”。才气既是内向的选择,同时也是外向的沟通。内向是知识储备,外向是能力展示。储备知识,展示技能,都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从教师的课堂知识储备中,可以判断学生理解的正误,帮助学生明理知事;从教学技艺的切磋上,也可以增加人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才气
文学作品中的才气,更多的是体现在字里行间,诸如文章的构思、表达与描绘的技巧。同样的山水田园、楼堂馆所,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境去写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同为登临吊古之作,李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感。崔颢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景致的凄婉苍凉?经典文章不仅能带给人视觉的冲击,更是文辞妙想、佳篇锦句之源泉。
(三)捕捉自然界中的才气
徐霞客对山水景色的描绘,生动、形象、逼真。读者看懂了,但是始终看不够,看了还想再看,心中始终装着他对下一座高山的描绘,对下一道深涧的记忆。那份山水之情和人间自然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千年、万年的不朽记忆,成为后人效仿不到、学习不来的历史定格和永恒风景。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一起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将山中景变为心中景,继而形成笔下景。
阅读提升教育精气
“精气”乃是教育者的精神脊梁。从孔子“诲人不倦”到张桂梅“燃灯精神”,教育信仰始终是教师的精神灯塔。
(一)阅读滋养理想的精神之气
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情节,更重要的是读出理想的精神之气。从书中能够迸发出一种向上的力量。从这股力量中能够品出主题思想,从这股力量中能够产生勃勃生机。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文学作品,就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信条和道德理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二)阅读赋能现实的精神之气
语言的灵魂不在于文字表面的意义,而在于语言背后的精神之气。文章从字面看到的是现象,从文字背后折射出的才是本质。无论情节多么曲折,关键在于情节背后的思想境界和育人效应。正如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读《傅雷家书》带给他的四点启示:第一,知道了什么是爱。爱就是奉献,可以把我奉献出来,那就是爱。第二,正义感。一个人一定要有正义感,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的背后是有是非观的。我看到一个弱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去支持他、帮助他。第三是分享。他引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话,生命像花一样,让生命去开花,开了以后这个花的香味就会传出来,就会传播给别人。第四是真诚。爱是本性,正义是原则,分享、牺牲是一种境界,最后真诚是做人的方法。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做艺术家,最重要的核心是,把自己身上、心底里、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激发出来,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些现实的精神食粮,教师应注意从课堂内外的素材阅读中引领学生去发现、捕捉、理解、消化、吸收。
(三)阅读呵护唯美的精神之气
美文的思想性可能只体现部分时代风尚,只有把空间放大,把时间放宽,美文的精神才能完全展现出来,带给人类无限的遐想。我们要力求通过正面的文学形象来传播真善美,通过反面历史素材来引导学生远离假恶丑,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更多的爱。
阅读激发教育灵气
“灵气”是教育者的创新禀赋。朱自清“白话转译古典”的文体创新,窦桂梅“主题教学”的课程理念,皆为教育灵气的典范。
(一)灵气在于教师阅读的魅力
能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无论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是万里挑一的佳作。好的语文课,执教这篇课文的教师一定要有个人深刻的解读,要能够从思想中给出一个轮廓,赋予一种感受,获得一种认知,这才是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对文化的全面认识,对文章的深刻体悟。例如,品读朱自清的《春》与《荷塘月色》就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前者是体现真情,后者是感悟真切。春天预示美好,春天充满希望,春天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但是春天又是短暂的,是稍纵即逝的,只有奋发有为,珍惜时间,才能不负春光,不负少华。而《荷塘月色》则仿佛让人置身幽静空灵的荷塘之中,思月光的皎洁、闻荷花的清香、观荷叶荷花吮吸月光雨露的欢笑,它让人充分地享受到形散而神聚,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思考和优美的意境创造。
由此,爱上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并从中寻找到其创作的总基调是“在诗意中叩问生命,于静谧处聆听时代”,充分体现了“古典意境的白话转译”与“形散神聚的美学自觉”。他的散文既延续了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传统,又通过现代白话文的革新与个体意识的觉醒,为20世纪中国文学开辟了“以日常见永恒”的新范式。正如沈从文所言:“朱自清把文字发展到完全,把散文建立一种独立的艺术。”这种艺术追求,使其作品至今仍能唤起读者对自然、时间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灵气在于教师阅读的魔力
一位教师在对比讲解了《四季》中春夏秋冬之后,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朗读了下面一段话:“刚才我们从春夏到秋冬,一起带领大家走过四季的轮回;从中也体会到了不同的文,不同的景,不同的情,不同的意。从唾手可得的花木虫鱼,到朦胧可辨的云山雾海,从大漠北国的风雪沙尘,到鲜花簇放的江南水乡。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境界,不一样的思考。同时,我们还要更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思考,感悟学生的探究,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顺畅地与文本对接,与文学同步,与文化接轨,与人心相随。”
(三)灵气在于教师阅读的定力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不跌跟斗,难以立足。愿每一位还没有从阅读与学习中吸取到更多营养,并饱受精神洗礼的人们,早日领略阅读的妙处。把成功的精神意志传承,让人生“三立”成为青春奋进的欢歌。人民教育家叶圣陶、于漪,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等无不是把中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堂中深入到现实中,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与传习之中。他们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铭刻在教育的灵魂中,用切身的体会、体验和感悟一词一句、一篇一文地涵养学生,滋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化的认同,对文气的熏陶。从他们的内心不断捕捉语言的本质和精髓,最终实现从懵懂困惑到心智大开,从无从下手到妙笔生花。
在数字文明时代,教师当以阅读重构教育坐标:既要在甲骨金文中触摸文明根脉,又要在元宇宙中探索未来教育。通过“五气”修炼,让课堂成为文明传承的枢纽站、生命成长的动力源,真正开拓“以文化人,以气育魂”的教育新境界。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庄严应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