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记者 张晨悦)“我们向全省教师发出倡议:以阅读涵养师德,践行初心使命;以阅读启迪学生,深耕阅读沃土;以阅读赋能校园,共建文化高地……”4月12日,AI数字人“秦小读”在西安主会场开幕式上发布倡议书,正式拉开了三秦教师阅读行动(2025)的序幕。

三秦教师阅读行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今年以“AI时代的教师阅读”为主题,采用线下会场与线上直播结合的形式,分别在西安(4月12日)、渭南(4月19日)两地开展活动,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高校师范生代表与线上观众一起,交流阅读智慧,分享工作经验,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推动全民阅读凝聚三秦教师力量。

以阅读拥抱时代 勇立数智潮头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DeepSeek等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AI时代的教师阅读’这一主题更具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视频寄语中,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困境,强调了坚持高质量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智能设备可瞬间检索海量知识,AI工具能辅助完成教案设计。技术革新让“教师阅读”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已然成为教育行业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祚臣看来,AI构建的“技术红利”正重塑人们的阅读体验。他认为,AI推动阅读与出版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智能算法让读者能通过精准检索所需内容,高效满足分众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优质出版物借助数据匹配突破传统传播壁垒,实现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范式转型。“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阅读效率,更让多元文化产品得以精准对接市场,激活知识传播的新可能。”刘祚臣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牛文明进一步阐释了AI的工具价值:通过AI可自动提取书籍中的核心观点、案例数据,生成思维导图,并与教学案例库建立链接。例如,教师阅读《可见的学习》时,AI可同步关联本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数据,让理论直接转化为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此外,通过AI数据分析,哪些领域的阅读提升了课堂互动率,哪些理论转化为了科研成果,一目了然。这种“阅读效果可量化”的反馈机制,能持续激发教师的阅读内驱力。

然而,在“技术红利”的表象下,阅读的深层次需求正面临挑战。“技术让阅读更普及,却也改变了人类思想产生的过程。当‘滑动屏幕’取代‘字斟句酌’,我们的耐心和认知层次都在悄然降级。”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王彬武指出,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送构建的“信息茧房”,使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据《2023年中国教师数字素养调查报告》显示,32%的教师认为短视频的使用对深度阅读有负面影响,注意力集中时长平均缩短35%。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孔令元在推动学生阅读、家校共读及教师读书会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AI正悄然改变教育的底层逻辑:智能工具虽能高效生成教案、实现精准教学管理与个性化学习支持,但也让教育陷入“技术依赖”的隐忧——教师在情感浸润、价值引导等核心教育职能被弱化,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面临挑战。“当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在AI重塑教育的浪潮中,教师阅读既是应对挑战的“防御盾”,更是拥抱机遇的“助推器”。“技术或许能改变教育的形态,但永远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那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对话、灵魂的唤醒。而阅读,正是这场对话最温暖的底色。”他说。

从出版界的技术赋能到教育界的人文坚守,不同领域的思考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AI的工具理性与人类的人文价值并非对立,而是需要构建“人机协同”的发展范式——既以开放姿态善用技术赋能阅读,更要坚守深度阅读所承载的思维深度与情感温度。正如王彬武所说:“让技术成为延伸人类能力的‘外脑’,而非替代人类思考的‘对手’。”

以阅读涵养师德 践行初心使命

在渭南初级中学的课堂上,语文教师孙蔷利用Kimi平台搭建起虚拟对话场景,带领学生们走进《骆驼祥子》的文学世界,祥子与虎妞的矛盾冲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被生动演绎。这是她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阅读”的案例之一。“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教育课堂等全场景,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逐渐演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她说。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存在,而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AI技术的引入打破了这种模式——当智能工具能高效提供知识、辅助教学时,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转向了更具人文价值的能力:如何以阅读为纽带,在技术浪潮中筑牢专业根基?如何通过深度阅读提升专业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把阅读融入教研,课堂就成了思想试验田。”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邵国希指出,教科研是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阅读则是教科研持续运转的“永动机”。他倡导将阅读与课题研究、课例研讨深度融合,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精神引领者转变。

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辑张圣华认为,“经典阅读是抵御认知碎片化的精神壁垒。”重读儒家、道家等典籍,能够帮助教师锚定教育初心,回归“育人为何”的本质思考。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发起的“汉字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通过“亲子字源游戏”“汉字灯谜会”等沉浸式体验形式,让《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秉持“真正的智慧需要从阅读中沉淀”这一理念,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校长邓爱华发起成立青·蓝读书会,4年时间举办60余场读书活动、打卡13市县的最美图书馆,参与人数4000余人次,践行了“全民阅读,教师领航”活动主旨。

“我们可以利用AI拓展阅读资源与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孙蔷表示,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她用AI生成数学学科的思维导图和体育学科的闯关方式游戏,设计“五乐闯关”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完成背诵任务。孔令元所在的教师团队通过共读跨领域著作,尝试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科技哲学等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他认为:“当教师成为知识网络的编织者,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解题者’而非‘答题者’。”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胡蓉倡导打破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对立思维:“纸质阅读让我们深潜,在经典文本中沉淀思想;数字阅读让我们广博,借助AI工具捕捉前沿动态,二者结合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她认为,两种阅读形态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的认知体系——纸质阅读的深度与数字阅读的广度共同构建起教师的知识坐标系。

对此,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范生陈齐宇玄深表认同。“未来的课堂必将是智能技术与人文关怀交融的场域。”作为一名“准教师”,他坦言,既要以见证者的视角观察教育变革,更要以参与者的姿态主动应对挑战:在专业成长中,需深耕《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经典,研读优秀教学案例,系统学习发展心理学著作,筑牢人文教育的理论根基;同时,还要通过多元阅读掌握智能时代的教育技术语言,在纸质典籍的思想厚度与数字工具的技术灵敏度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既能守护教育本质、又能驾驭创新手段的“双轨型”教师。

以阅读赋能校园 共建文化高地

“书香是一种氛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书香世家谈到书香校园、书香社会,指出要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在西安爱知中学校园,“书香角”“流动书吧”“开放式阅读长廊”等沉浸式阅读空间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同时,学校引入数字化阅读平台与“阅读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精准追踪阅读轨迹,为学生定制个性化书单,让科技成为阅读的“智慧助手”。校长石峰虎说:“我们追求的不是阅读的‘量’,而是‘阅读—思考—表达’的深度闭环。”在他看来,这种“空间浸润+数字赋能”的双轨模式,既保留了纸质书的人文温度,又赋予阅读时代活力,让学生在多元场景中构建精神成长的“坐标系”。

在渭南高新区第二小学校长杜亚红看来,培育孩子阅读能力需要校家社协同。为此,该校发起“亲子共读21天打卡”活动,让阅读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联动开展“走进博物馆”“非遗文化阅读课”等实践,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共育格局。“我们将借力AI技术开发‘个性化阅读推荐系统’,让数据为阅读精准画像;但更要坚守‘纸质阅读的温度’,在快时代里慢下来,让孩子们在经典中汲取养分。”谈及发展,杜亚红介绍,学校正筹备建设“数字阅读体验馆”,计划通过VR技术重现书中场景,同时深化与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如何让学生保持阅读热情,这是不少学校面临的挑战。宝鸡高新第一小学为了让学生阅读有持续的动力,在教学楼摆放了一台装有校园吉祥物文创的“夹娃娃机”,把游戏化思维融入阅读激励,学生积累“书香学位”即可兑换抓取机会。校长刘武宏说,这种创新设计让阅读从“制度考核”变为“趣味挑战”。“当阅读变得像‘夹娃娃’一样充满期待,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便实现了共生。”刘武宏表示,学校同步推行“数量打卡+质量测评”双轨考核,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从“浅阅读”到“深思考”的跨越。

坚守乡村教育26年的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校长樊亮深感乡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紧迫性——当下乡村阅读氛围薄弱,孩子们对纸质书的接触少之又少,因此,让书香浸润校园成为他迫切的育人理想。为了让阅读可见可感,他带领教师将教学楼走廊改造成“校长领读角”,并设置“校长共读箱”漂流书籍;同时在教学楼每层设“开放式书巢”,将闲置教室改造成“山风图书馆”,用师生手绘秦岭植物图装饰,打造有温度的阅读空间。樊亮说,看到越来越多教师捧着书走进教室、越来越多孩子在作文里写下“我想成为像校长一样爱读书的人”,他便知道:阅读是乡村教育最质朴的“逆袭密码”。

活动中,与会校长以多元实践勾勒出书香校园的立体图景。这些探索不仅回应了“让阅读成为习惯”的教育诉求,更以阅读为支点撬动学生从“浅阅读”到“深思考”、从“个体学习”到“文化传承”的成长跨越,为书香社会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希望各位老师在今后的生活中、职业生涯中,真正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成就职业高度的桥梁,让读书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让书香飘满三秦大地。”4月19日,王彬武在总结讲话中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