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爱华:一生热爱,做阅读燃灯人 | 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十大教育人物”
作者:邓爱华
发布时间:2025-04-21 15:33:2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从小镇到师范:以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时代
我与书的缘分,要从我的家庭说起。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语文老师。很幸运,我并不富裕的家庭因为有了当老师的父亲,从不缺少书。
我在乡间小镇度过童年和少年,当时镇上唯一一家可以租书的小书店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我在那家书店里读了《红楼梦》《围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文学著作,也认识了金庸、三毛、张晓风、舒婷、海子这样的畅销作家和诗人。那些人物、文字和故事,在少女的精神世界里添加的一抹色彩,成为我成长的一部分。
十五岁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大学,爱书的我如同进入了梦想世界。学校不大,藏书量却是镇上小书店的几十倍。《百年孤独》《悲惨的世界》《简爱》《飘》这些世界名著走进了我的视野。
穿越数百米夹道的梧桐树林,蔷薇掩映之下的长廊、木椅、水池、花园,成为我宁静的读书天地。我选修文学阅读与鉴赏课,参与读书沙龙,结交天南海北的笔友,加入久负盛名的“太阳地”文学社,投稿征文、编印刊物、排练话剧……其貌不扬、默默无闻的我,在书籍带来的别样空间里肆意生长。
那时我的阅读量已超过千本,也超过了很多同龄人。一个平凡普通的小镇女孩如何获得灵魂的厚度和精神的滋养,以及对自我的认同呢?
阅读功不可没。
从学生到课堂:以读书教好语文的老师生涯
十八岁中师毕业,我成了老师,一名语文老师。
我更加爱读书了,自己读,更要带我的学生们一起读!
工作第一站,便在离县城一百多里的洋县溢水镇花园乡完全小学。秦巴交界,山高路远,两层砖木结构的平房,一面斑驳的木头黑板,7个老师,70多个学生。
20世纪90年代末山区的自然条件很差,图书更是“奢侈品”。我总是自问,我要怎么做才能教好这些孩子?我想,大概只有“阅读”吧。因为在成长岁月中,是文字给予了我强大的力量。
当我第一次拿工资时便和父亲说:“可否用其中的一部分给山里的娃娃们买点书?”父亲对此大加赞赏,除了和我一起开出一些必需的书单,他还组织他所带的学生为我们整理了一百多本旧书。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个图书角,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帮助。从图书角,到小小图书室,到人均拥有二三十本书的图书漂流站。
歌声、琴声、读书声,成为山沟里最美的旋律。
后来,我辗转到了很多学校。从山区到乡村、到城镇,时光也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我认真地教好语文,敬畏我的讲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热爱文字带给师生的每一个成长空间。跟着课本去旅行,讲完《望庐山瀑布》,我们亲历三叠泉;为了一解《藏戏》的秘密,坐着火车去拉萨;从林海音的《窃读记》走进《城南旧事》的乡愁;从《祖父的园子》共情萧红坎坷孤独的一生……
就这样,我教语文,也教读书。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理念的提升,读书也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读书,成为一段从“海量”到“深度”、从“悦读”到“啃读”、从“任务”到“自觉”的奇妙旅程。
许多年后,我带过的一届届孩子,因为阅读成就了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也成长为一名语文教学名师,特级教师。这些是二十八年前那个十八岁,仅中师毕业的山沟里的小老师没有想到的。
从班级到学校:以读书推进教育的校长思考
2020年,我成为洋县青年路小学的校长,我更愿意把读书这件事情,以学校推进的力量认真地坚持做下去。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书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朴实的门槛。建一座充满书香的学校,创造宁静美好精神家园,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景。所以,便有了青年路小学“和美文化”下的“三级三类”阅读课程——
一级:课内班级泛读。每周一节班级读书课,设立课后服务周三阅读日。读什么呢?推荐书目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教材同步,二是名家名著,三是名师推荐,四是学生自选,以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推进整本书阅读。
二级:课外活动促读。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持续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拉开帷幕。从诗词歌赋到全科阅读,从图书漂流到跳蚤市场,从“阅读之星”到“书香少年”评选,从好书推荐到撰写书评,从影视作品欣赏到名著剧场,内容丰富多彩,读书的舞台总是风景独好。
三级:家校共读。让家长做孩子阅读的良师益友,通过好书分享、亲子阅读、父母剧场、书香家庭评选,云端和声,线下展示,和家长一起读,让阅读架构家校关系的温暖桥梁,让书香沉淀为“和美”教育的优雅家风。
在亲子阅读活动中,一位和孩子共同表演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妈妈对我说:“这次阅读改变了我!在我和孩子一遍遍的排练中,我好几次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也让大人们在其中找到了爱的真谛。”
从校园到社会:以读书影响区域的时代责任
因为阅读,我曾到过很多地方。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现实问题:图书缺乏,观念陈旧,阅读环境不佳,资源闲置……怎样将阅读的理念带给更多的学校,特别是山区小学呢?
要做到这些,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因材施教。对于资源缺乏的学校,我们积极联合各级部门、公益组织、社会团体进行爱心捐助;对于理念不新的学校,我们打造精品阅读课程和项目学习送培到校。几年来,我们先后走进二十余所学校,每到一处,就把书籍作为最好的礼物,点亮一座座校园的阅读之光。
就这样,我们散发着光,培养阅读种子教师,捐赠微型图书角,推广阅读课程。我们总能从微信公众号里看到各校读书的温馨场面,总能从全民参与中看到成年人的第二次精神成长,总能以青小为圆心看到阅读之光照亮的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以我为发起人,成立了洋县第一个全民读书会——青蓝读书会。“青蓝”源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名青蓝,代表我们渴望通过读书不断超越自己。青,取学校名称的首字,“青”亦谐音“倾”,意为倾听,“蓝”谐音“览”,意为阅览。
青蓝读书会走过了近四年光阴,开了60余场读书会,参与人数4000余人,越来越多的人因书而来,成为知己好友和书搭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溢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我也愿意将一己微光散入漫天星河。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书香校园、陕西省教师阅读优化基地、“摆渡船”公益阅读项目校、汉中市总工会有情讲书人优秀单位、洋县中小学爱苗护绿工作站等荣誉称号。而我,读书、写书、出书,以阅读推广人的身份承载起新的责任。
时间苍茫,幸有书香,人终将老去,而我会带着书,回到阅读最初的模样——生命延绵,万物生长,葳蕤茂盛。
阅读赐我半生欢喜,我还阅读一世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