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舟 载素养远航
——聆听顾之川《怎样用好语文教材》有感
作者:党明新
发布时间:2025-04-21 09:21:0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顾之川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教学的迷雾。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中,"享受阅读"四个字犹如金石之音,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禁陷入深思: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既渴望独立又容易分心。如何让他们真正爱上阅读?结合顾老师的观点,我总结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先“有趣”再“有用”,从兴趣入手
初中生喜欢热血、悬疑、奇幻类作品,与其禁止他们读网络小说,不如“借力打力”:
选书接地气:初一推荐《哈利·波特》《盗墓笔记》,再自然引入《聊斋志异》《海底两万里》;初二用《三体》带出《昆虫记》,初三从《平凡的世界》延伸到课内名著。
自由选书权:每周设1节“自由阅读课”,允许带漫画、杂志甚至游戏攻略(需分享阅读收获)。曾有学生通过《王者荣耀》背景故事,主动研究起了《三国演义》。
降低经典门槛:把《西游记》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表演,用“朋友圈体”改写《论语》句子,比如“子曰:干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原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二、读书“动起来”,拒绝死记硬背
初中生活泼好动,阅读要和实践相结合:
任务变游戏:读《水浒传》时,组织“好汉求职会”:学生扮演林冲、武松,用现代职业观分析他们的特长。学《朝花夕拾》前,让学生拍“寻找鲁迅的童年”Vlog,走访老街区、采访爷爷奶奶。
跨学科联动:读《昆虫记》时与生物课合作,在校内开展“校园昆虫观察日记”;学古诗词时与美术课联动,给《使至塞上》配漫画,用“大漠孤烟直”设计游戏场景。
三、和手机“抢学生”,善用数字工具
与其抱怨学生沉迷短视频,不如把手机变成阅读助手:短视频引经典:让学生用抖音拍《骆驼祥子》书评(限定1分钟),点赞量计入平时成绩;线上共读小组:用微信读书APP建班级书单,每晚8点打卡“读书10分钟”,分享“今日金句”;混合式阅读: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对比原著与同名纪录片差异,讨论“文字VS影像哪个更震撼”。
四、评价“活起来”,让进步看得见
减少考试压力,用多元方式记录阅读成长;阅读存折:每人发一本“阅读存折”,记录书名、阅读时长、摘抄(可贴电影票、画插画);成果超市:允许学生自选“交作业”形式——写读后感、给书中角色写封信、画思维导图甚至编一段说唱;展示平台:教室墙设“阅读热搜榜”,每周更新“班级好书TOP10”(由学生投票)。
五、我的反思与行动
放下“功利心”:不再要求每本书都写读后感,而是午休时和学生闲聊:“如果你来改写《孔乙己》结局,会怎么设计?”
做个“真实读者”:每天早读和学生一起默读15分钟,分享我正在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甚至坦白:“这本书我也读得慢,咱们比比谁先看完?”
接受“不完美”:每个人的能力阅历有限,不是一定在读书方面就能做得完美,要接受学生甚至自己读不懂、读得慢的情况,只要在路上,就终有一天会到达。
顾老师说“爱读比读什么更重要”,这让我豁然开朗。与其纠结学生读的是否“高雅”,不如先让书本成为他们青春里自然而然的存在。当教室里有翻书声、争论声、笑声,语文教育的生命力便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