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智慧之声,探寻语文教学之根本
作者:李小娟
发布时间:2025-04-21 09:19:2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又是一年四月天,工作室导师田玲老师在群里发出学习通知,聆听顾之川先生的讲座《语文老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看到这个题目,我便被深深吸引。回想起 2023 年教初三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时,面对这组以 “读书问学、谈文论艺”为主题的议论文,周围多数语文老师仅当作普通议论文教学,甚至有人因中考不专门考查议论文阅读,便觉得教不教意义不大。以往我也有类似想法,可再次深入研读后,发现仅从议论文角度引导,实在过于浅薄。基于自己的理解,我调整了教学方式,并将心得整理成《用好教材,树立整体教学观》一文,发表在《教师报》上。这次聆听顾教授的讲座,更觉如获至宝,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
顾之川教授强调,语文教材是落实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载体,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的经典课文蕴含着丰富育人价值。像《木兰诗》,学生在感受古代诗歌音韵美的同时,能体会木兰替父从军展现出的勇敢、孝顺及家国担当,中华传统美德的种子悄然种下。《邓稼先》讲述邓稼先为核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学生品味文字时,能深刻领悟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高尚情操,红色基因得以根植,革命文化得到弘扬。这警示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价值引领。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据 “三大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使用教科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目标导向要求每堂课目标明确。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要让学生掌握生动景物描写、细腻情感表达等语文知识技能,又要引导其体会作者对童年和求知的情感,将知识与情感价值观培养融合。问题导向促使我们关注学生疑惑。讲解文言文,针对学生对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翻译的困难,设计专项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攻克难题。创新导向鼓励教学方法创新。教《苏州园林》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精巧布局与独特韵味,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
顾教授在 “灵活使用教科书”中提出三点指导意见,切中初中语文教学要害。语文教学目标方面,四大核心素养层次不同,教学不能平均用力。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是根本。文化自信培养同样关键,初中教材中唐诗宋词、《西游记》等经典,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魅力。赏析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感受雄浑气魄;研读孙悟空大闹天宫情节,体会民族抗争精神,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思维发展与审美创造上,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堕落原因,锻炼学生逻辑与辩证思维;欣赏《雨的四季》,从用词、造句、修辞剖析意境营造,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鉴赏力。
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是灵活用教材的关键。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阅读内容丰富、文本多样,涵盖多种文体与文学体裁,写作更是语文能力综合体现。教学中还可跨学科,讲解古诗词结合历史背景助学生理解,作文教学涉及环保主题时与生物、地理联系,拓宽学生写作素材来源。
切合学生实际不容忽视。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初中语文课堂上,有的钟情文学故事,有的偏爱诗词韵律。教师应秉持 “因材施教” 理念,给喜欢科学的学生推荐科普说明文,引导学习知识表达;鼓励热爱艺术的学生从艺术审美角度分析文学作品,让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收获,促进全面发展。
“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为教学行为敲响警钟。实际教学中,形式主义问题常见,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热闹,设计过多华而不实的活动,忽略语文教学本质。如公开课上小组讨论看似热烈,学生却未深入思考。主观主义表现为教师教学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仅凭主观意愿教学。每个班级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不同,不能用统一标准和方法要求。
要克服这些偏向,教师需修炼 “内功”。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独特价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学习语文名师经验,如于漪老师的 “情动于中” 教学法,通过情感传递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入理解文本。顾之川教授的这场讲座,对一线教师而言,恰似智慧之声在语文教学领域激昂奏响。
顾之川教授的这场讲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智慧之声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激昂奏响。本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探寻语文教学之根本,需以教材为基石,精准把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创新导向,紧密贴合学生实际,克服教学中的偏向。往后的教学征程,我将以此次讲座为航标,持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努力深挖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汲取知识养分、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的宝贵契机,真正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