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了顾之川教授关于《如何使用好教科书》的讲座,受益匪浅,领悟到教科书承载着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初中阶段更是架起了从感性阅读到理性解读的桥梁。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篇经典选文都暗藏玄机,像一把把形态各异的钥匙,既能解开文本的深层密码,又能帮助学生锻造属于自我的阅读密钥。本文将以《秋天的怀念》《孔乙己》《苏州园林》三篇课文为例,揭示教科书如何成为破解阅读难题的智慧之钥。

 一、解码语言:打开情感共鸣之门

《秋天的怀念》中"暴怒无常"与"悄悄地躲出去"的细节对比,恰似两枚精致的钥匙齿纹。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情绪温度曲线图",用红蓝双色笔标注"我"摔玻璃杯时的暴烈与母亲蜷缩在菊花丛中的隐忍。当学生发现"眼边红红"这个细节出现三次时,教科书中的文字突然化作有声的叹息:在"北海的菊花开了"的重复中,学生能触摸到史铁生笔下"好好儿活"的生命密码。这种基于教材的语言解码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通过关键词捕捉情感脉搏的阅读方法。

二、解锁结构:开启思维进阶之锁

《孔乙己》的教学堪称结构分析的典范。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思考探究"题,带领学生制作"咸亨酒店客人嘲笑声统计表",统计不同场景中众人的哄笑次数与方式。当学生发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出现四次时,教科书中的文字便显影出更深层的意味:每一次哄笑都是对孔乙己精神生命的凌迟。通过绘制"长衫—短衣帮"对比图,学生能直观理解鲁迅如何用服饰符号构建等级秩序。这种结构化阅读训练,使学生获得透视文本骨骼的"X光眼"。

三、破译文化:叩开审美鉴赏之窗

《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典范,实为打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密钥。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园林俯瞰图",开展"寻宝式阅读":让学生用"标本画框"标注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用"放大镜"圈出"假山的堆叠是一种艺术"的论断。当学生将课文与留园、拙政园的实景图对照时,教科书中的文字便化作游廊曲径,带他们领略"如在画图中"的空间美学。通过制作"中西园林对比思维导图",学生能深刻理解"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科书既是精准的导航仪,又是多功能的工具包。当教师善用《植树的牧羊人》培养叙事逻辑梳理能力,借《紫藤萝瀑布》训练托物言志手法解析,用《中国石拱桥》提升科学文本阅读素养时,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在完成从"认知地图"到"思维脚手架"的蜕变。这种以教科书为根基的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打开文本之门的金钥匙,更教会他们锻造新钥匙的技艺,使阅读真正成为伴随终生的精神成长之旅。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