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能院学子科技赋能草莓产业 立体栽培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4-16 17:56:0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一群年轻人正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草莓梦想”。从重庆高山到陕西平原,从传统种植到立体高架,科技创新与农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一颗颗红艳的草莓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的“甜蜜引擎”。
传统种植遇瓶颈 青年团队破难题
草莓因其高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特色农业的重要品类。然而,传统种植模式面临空间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土传病害频发等难题。在重庆,“莓好慧农”团队负责人刘晓雅对此深有体会:“草莓大棚温度调控依赖人工,立体种植虽高效,但设备移动性差,难以适应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王菲团队也在探索破局之道。在导师和农业专家指导下,他们瞄准高架无土栽培技术,试图解决基质配方优化、水肥精准调控等核心问题。“南方气候湿热,传统地栽易引发病害,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方式。”王菲回忆道。
两个团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立体栽培技术。刘晓雅团队历时三年研发出“可移动多层草莓栽培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设备折叠与快速组装,配套激光补光技术保障果实品质;王菲团队则创新引入生物菌肥和3D打印技术,定制立柱、横梁等组件,使高架系统兼具稳定性和低成本优势。“3D打印让部件生产周期缩短40%,还能根据农户需求灵活调整结构。”王菲补充道。
技术落地结硕果 小草莓改写大产业
技术创新迅速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在重庆万灵古镇,第一代草莓种植户吴波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他与王菲团队合作,将传统地栽升级为立体高架模式。令人惊喜的是,基地亩产提升至原来的3倍,年收入增长2.5倍,还吸纳周边5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月收入增加40%。“以前摘草莓要弯腰一整天,现在站着就能操作,效率高了,腰也不疼了!”村民李大姐笑着说。
“莓好慧农”团队的技术同样惠及多地。他们在重庆、陕西等地合作社推广“种植—采摘—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免费为果农提供种苗,行情低迷时保底回购,累计带动乡村产业增收超千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研发的装置使单位面积种植量提升70%,配合标准化管理,草莓糖度稳定在12%以上,个头均匀、色泽饱满,迅速打开高端市场。
产学研用深融合 乡村振兴聚人才
两支团队的突破离不开“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王菲团队提供实验室和专家资源,校企联合攻克了南方气候适配、菌肥配方等难题;“莓好慧农”团队则背靠家族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上千人次的研学活动,将3D打印、激光补光等技术融入职教课堂。“学生们参与组件设计,既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感受到科技助农的价值。”刘晓雅表示。
这种融合还催生了“造血式”帮扶模式。王菲团队与吴波“师徒结对”,将实践经验反哺技术研发;刘晓雅团队开设“科技富民,电商助农”培训,手把手教农户直播卖货。在陕西某合作社,农户老张通过电商平台将草莓卖到北上广:“以前担心运不出去,现在上午采摘,下午发货,第二天就能到客户手里!”
多元业态添动能 乡村发展后劲足
随着技术普及,草莓产业衍生出“接二连三”的融合效应。在重庆,“莓好慧农”团队打造“农旅+研学”基地,游客可体验采摘、参与3D打印组件制作,年接待量突破万人次;王菲团队则探索“草莓+文创”,开发果酱、盆栽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人才集聚上。立体栽培技术降低了劳动强度,吸引大批青年返乡创业。95后小伙陈航在陕西承包10亩地,借助高架系统实现“一人管三棚”:“手机就能监控温湿度,系统自动灌溉,比城里打工自由多了!”据统计,两项技术已间接带动就业逾2000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六成。
新质生产力赋能 甜蜜事业向未来
站在新起点,两支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王菲计划进一步优化智能控制系统:“我们正在试验物联网传感器,未来可实现病虫害预警和精准施药。”刘晓雅则瞄准国际市场:“东南亚国家气候与南方相似,技术移植前景广阔。”
高校、企业与农户的协作也在深化。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拟开设“智慧农业”专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莓好慧农”团队联合电商平台打造区域品牌,让“高山草莓”贴上地理标志。正如一位受益果农所言:“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这红果子,真能甜到心坎里!”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一鲜果到多元业态,草莓产业的升级之路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澎湃动力。这群“新农人”用科技突破资源约束,用创新激活乡村要素,不仅让草莓更甜、农民更富,更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他们的故事证明:当青春智慧融入乡土中国,广袤乡村必能绽放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