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风轻雨润。春光旖旎之时,田玲语文名师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参加4月线上研修,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教授分享的主题为《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一报告中,成员教师跟随顾之川教授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了解如何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等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坚定“语文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根基,是素养传承的载体”的意识,在田玲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灵活教,踏实学,守语文之正,创教法之新,修内在之能”,不断深研课本,深耕教学。

顾之川教授作为语文教材修订的核心参与者,深耕语文教育数十年,曾主导多版教材编写。在本次报告中,他以熟悉掌握教科书,灵活使用教科书,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为主要内容,强调教师应对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体例,对各册的内容及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单元选文的目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在“熟悉教科书”这一章节中,顾之川教授从政治的考量和语文的考量两个角度出发,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翻开教材使用的“说明书”,强调教师应明确——教材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根植红色基因;与时俱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以“以文润心,以文化人”的方式,实现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中成长为“三有”新人(理想、本领、担当)的目标。语文学科不仅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扎实学识、拓宽见识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在指导教师“灵活使用教科书”一章中,顾之川教授强调,教师们应以“三大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为依据,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的课堂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应随时代及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掌握语文工具,熟练听说读写,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应该成为不变的坚守。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围绕“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及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这几项学科培养任务,以教材为工具,教师应意识到如何使用这一工具比工具本身更加重要,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才是实现教材勾连“教”与“学”活动的最终检验。

在“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一章中,顾之川教授以“怎样克服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发问,引导广大一线教师重在修炼“内功”,吃透教科书的精神,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号召一线教师既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灵活运用,又要突破学科思维,跳出教科书,超越教科书,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充实自己,最终实现自身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本是一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教材编出来是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但教材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是被动的,而使用教材的教师却是主动的。对于教科书这个工具来说,如何使用比工具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的课堂生命力、创造性的发挥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吃透教材,同时又要灵活高效地运用教材。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语文感兴趣,不仅愿意学,而且充满热爱,能够主动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本次研修学习真正理解了“教材是渡船,而非彼岸”的箴言,领悟到: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对教科书的机械讲解,而是以教材为舟楫,在语言运用的长河中溯游从知,以文化为灯塔,在热爱的星空中破雾前行。一场思想的短暂春耕结束了,但教育的四季才刚刚舒展枝丫。正如顾教授所言,当教材从知识载体升华为思维工具,当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创造表达,语文教育便完成了从“授业”到“树人”、“铸魂”的惊蛰之变。在一线教师那些被反复批注的教材内容笔记中,那些闪烁着创新火花的教学设计,正是教育者对学习意义最生动的诠释。

学习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摄取,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生命律动。当教材的墨香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当语言的温度与青春的热血相融,我们终将见证: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上,既有麦穗般沉甸甸的传承,更有烟花般绚烂的创造。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