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作为从教三十余载的语文教师,我始终坚信“教材是船,教师是帆”。当顾之川先生以“语文教材的掌灯人”身份娓娓道来《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时,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教学困惑与思考,在先生的智慧之光中逐渐清晰。这场思想盛宴不仅是对教材使用的方法论指引,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 

一、深耕教材肌理,触摸文化根脉

顾先生开篇便点明“教科书是语文教育的定海神针”。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论断,却在先生的阐释中获得新的维度。部编本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课程体系,是要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课文中,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咀嚼中感受思想伟力。 

在讲解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时,我曾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与《朱德传》的异同,在史料互证中理解“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深刻内涵。这种“以文润心”的实践,恰如先生所言“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铸入学生思想”。当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原来革命先辈的故事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密码”,我愈发确信: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要让教材中的文字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 

二、驾驭教材之舟,驶向素养彼岸

先生提出的“知识-学识-见识”三境界,同时讲述了漪老师教授《木兰诗》的经典案例。面对“不知木兰是女郎”的疑问,于老师不仅追溯北魏社会风貌,更引入《乐府诗集》的编纂背景,在跨学科的视野中打开学生思维。这种“立足语文,超越语文”的教学智慧,正是先生强调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生动注脚。先生还提到了程翔老师在教授《琵琶行》时,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课堂,详解弹奏“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指法动作,从而理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景象,那些晦涩的音乐术语忽然变得鲜活起来。这种跨学科实践印证了先生的观点:“语文的实践性,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受语言的温度。”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学生在校园诗词大会上自创词曲,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撰写调研报告,语文素养便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三、守正创新之道,照亮育人征程 

先生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直指语文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先生提醒我们:“守正远比创新更重要。”顾先生引用叶圣陶先生的告诫:“好教师手里编的不好的教材也能发挥作用,反之,教师不行,多好的教材也教不出好结果。” 

面对《猫》的教学中“芙蓉鸟被害案件”的形式主义倾向,先生的警示振聋发聩。顾先生强调:“吃透教材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字里行间发现育人契机。”当学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撰写人物小传,在《白卷给分》的故事中理解因材施教,语文教育便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四、超越教材藩篱,培育时代新人

先生引用叶圣陶“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的教育理念,为语文教学指明新方向。在组织“寻找身边的文化符号”实践活动时,学生们从家乡的剪纸艺术中发现《木兰诗》的文化密码,在社区老人的口述史中感受革命文化的温度。这种“读书、读人、读社会”的教育范式,正是先生倡导的“立足语文,超越语文”的生动实践。

三十余载教坛耕耘,我愈发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掌灯人”。当我们以教材为舟,以文化为桨,以实践为帆,便能引领学生穿越语言的迷雾,抵达精神的彼岸。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颗心,是对母语的敬畏之心,是对教育的虔诚之心,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之心。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