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9:30工作室成员一起参加了4月份集中研修,此次研修内容为《顾之川: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科书》专题讲座,周二我有晚辅导加晚三,下班已经十点了,只能听回放学习。利用两天无课的时间,将这次讲座的内容边听边整理如下:

一、熟悉掌握教科书

教科书-课本-教材,教材泛指教学的材料,比课本和教科书要大。怎样才算熟悉掌握?明确教科书为什么要那样编,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各册有哪些内容,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安排;领会每个单元、每一课为什么要选取这些课文等问题。

关于初中语文新增的13篇课文,大家众说纷纭,顾教授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原因:首先有从政治方面考量,落实“文化自信”的语文核心素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科书,以文润心,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三有(理想、本领、担当)新人;润物无声。

其次从语文的角度考量:知识-读书、自学、学识-跟人交流、探讨、见识-独立思考,总结反思,问题解决,胸怀境界提升。多角度思考,理性思考,写出观点。

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门语言。三大导向——目标导向:三种文化、三有新人;问题导向:一体化设置,学段衔接,提升科学性、系统性;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创新导向:育人方式,核心素养;优良传统,国际视野,中国特色。

在这么多的变化中,语文教师要牵着牛鼻子找准方向,把握变与不变。变指的是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不变主要体现在掌握语文工具,熟练掌握听说读写,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等。

二、灵活使用教科书

这里顾教授主要强调了三点:1.明确语文教育目标2.突出语文教学特点3.切合中小学生实际。

立足语文,适当超越语文:教师既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熟悉掌握,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但又不能囿于教科书。超越教科书取决于一个教师的知识、学识和见识,也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优秀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初中语文主要应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上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读好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写好两篇文(规矩文、放胆文),养成四个好习惯(享受阅读、乐于表达、深入思考、自主学习)。

关键在于“实”和“活”: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关键在于“实”和“活”,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灵活高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的、学生收益最大的才是最好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成功的语文教学: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只要符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就是好的语文教学形式,就是成功的语文教育。

目前的陕西语文中考题型和重点也在变化之中,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好的提升方式就是不断的学习与摸索。将自己日常的教学困惑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再用学习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实践,最后在实践中检验、调整、总结、提升。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