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蹦跶元宝和咕呱》精彩亮相(西安儿艺供图)。

4月5日,西安广电石榴花剧场内,济南儿童艺术剧院的《蹦跶元宝和咕呱》以灵动的舞台表演,正式拉开2025第十届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的帷幕。这场为期3个月、涵盖7部国内外优秀剧目、共18场演出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孩子们的春日惊喜,更悄然续写着一个关于城市气质蜕变的10年故事。

滋养孩子成长 戏剧种子生根发芽

4月6日下午,西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梦想剧场热闹非凡,家长带着孩子早早候场,都是为了观看西安儿艺的《爷爷的水稻田》。这部剧以种爷爷、孙子小种和外孙女豆豆为主角,围绕“稻米从哪里来”,带着小观众从长安稻田出发,穿越山林、寻找野稻、探访河姆渡遗址,最后走进杂交水稻试验田,开启一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寻根之旅。9岁的天天看得目不转睛、惊叹连连。

天天的妈妈郭女士说:“我常带孩子看儿童剧,孩子看剧时能和角色共情,这对培养她的共情力和艺术鉴赏力很有帮助。而且很多儿童剧都很经典,对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益处多多。”

8岁的一诺是儿童剧的“老观众”,从《三只小猪》到《哪吒闹海》,他几乎看遍了西安儿艺的所有剧目。“我最喜欢《我们是秦俑》,因为好多文物都‘活’了,‘秦大白’很可爱!”一诺兴奋地说。一诺的妈妈发现,孩子看完剧后不仅会模仿角色的台词,还会主动查阅相关故事,甚至自己编小剧本。

像一诺这样的家庭在西安并不少见。儿童剧的普及,让“亲子观剧”成为西安家庭文化生活的新常态。市民张颖从事教育行业,从女儿5岁起,张颖就带她观看每一届展演。“以前带孩子玩,除了公园就是游乐场,现在我们经常会去看儿童剧,孩子不仅开心,还能学到东西。”张颖说。

历史古都添“童趣”

10年浸润,儿童剧改变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从最初的“小众艺术”,到如今的“全民参与”,儿童剧让西安在厚重历史之外多了一份灵动与温暖。

如今的西安,“亲子观剧”不仅是家庭时光的温馨注脚,更成为城市文化多元性的象征。“西安历史底蕴深厚,以往文化表达偏‘厚重’,儿童剧的加入让城市文化变得轻盈、多元。这种改变不是刻意的,而是通过一场场演出、一次次互动,让‘童趣’逐渐融入城市肌理。”张颖说。

儿童剧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舞台边界。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剧目还走进西安市多个小学、幼儿园,为孩子们“零距离”演出。在大唐芙蓉园、杜邑遗址公园露营基地……孩子们在广阔天地里玩戏剧游戏、参与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既学到表演技巧,又体会到戏剧与自然融合的独特韵味。此外,展演期间举办的戏剧工作坊、木偶非遗小课堂、“秦腔妆造”沉浸式体验等活动,让孩子们借儿童剧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土创作的勃兴更是这场城市气质改变的生动注脚。西安儿艺推出的《二十四个奶奶》《火印》《遇见星海》《我们是秦俑》等原创剧目,巧妙将非遗元素、红色记忆、文物保护等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舞台上会呼吸的故事。全国首个文旅融合儿童舞台秀《哪吒》在曲江海洋极地公园一经上演,便圈粉无数;《我们是秦俑》在西安城墙南门瓮城的演出,更开创了“戏剧+文物+旅游”的创新模式——当兵马俑的肃穆遇上卡通化的艺术表达,当海洋世界的欢笑声与历史遗迹的厚重感交织,古城的文化肌理正悄然注入童真的活力。

“展演剧目题材丰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通过多样创新活动为孩子成长注入艺术养分。”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丽虹表示,“未来,西安儿艺将持续深耕‘童话西安’这一文化品牌,借助舞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当2025年的展演大幕再次拉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舞台上的童趣盎然,更是一个城市对未来的温柔期许:那些在剧场里绽放的笑容、在互动中萌发的好奇、在故事里埋下的真善美,终将成为滋养城市生长的文化基因。随着更多优秀剧目的引进和本土创作的崛起,古老的长安在儿童剧的浸润中,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童心”。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