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一条条钢铁巨龙蜿蜒穿梭,为这片土地带来繁荣与希望。在众多铁路建设者中,西安理工大学2017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吕凡毅,宛如一颗星辰,用青春和热血在边疆谱写着奋斗之歌。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扎根边疆,驻守建设一线的毕业生,探访他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故事。

年幼时的梦想在大学里生根发芽

儿时,父亲曾远赴新疆乌苏务工。“那时候我就盼着爸爸能快点回来,想着要是有条很快的铁路就好了。”年幼的他在心底许下宏愿,立志成为工程师,为父亲修筑回家的“快速路”。这份对父亲的爱与牵挂,成为吕凡毅奋进的源动力。

2013年,吕凡毅踏入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四年时光里,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史学习活动,聆听老教授讲述学校在艰苦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故事,参观校史馆中陈列的先辈们克服困难取得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就,他逐渐领悟到这四个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学校为学子们搭建了众多实践平台,吕凡毅积极参与各类校内实践项目,从简单的建筑模型搭建到复杂的结构力学实验,每一次实践都是他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的宝贵机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实践条件,就是希望我们能真正掌握本领,以后到社会上能派上用场。”吕凡毅说,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深深影响着他。各类学术讲座、科研项目激发了他对专业知识的探索欲望。“老师们教会我如何严谨地思考、科学地分析,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铁路建设工作中受益无穷。”母校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他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春激情与活力融入每一寸铁轨、每一座桥梁

2017年,吕凡毅带着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和对未来的憧憬,签约中铁一局,奔赴新疆克塔铁路建设项目。初到项目地,他担任见习生,每日忙碌于编方案、做交底、跑现场。新鲜感褪去后,工作的单调和艰苦开始考验他。一场戈壁沙尘暴让他心生退意,“当时真的害怕了,感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但关键时刻,是母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他咬咬牙,选择坚守。  

坚守铁路建设一线。受访者供图

在克塔铁路建设中,面对“魔鬼风区”玛依塔斯的恶劣环境,他和工友们毫不退缩。“再难也要坚持,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该有的担当!”吕凡毅和工友们在极端天气下坚持作业,克服重重困难。同年,克塔铁路开通,结束塔城不通火车的历史,那一刻,他深切体会到奋斗的价值。

此后,吕凡毅先后参与霍尔果斯口岸站扩能改造工程和西格提质改造项目。在霍尔果斯口岸站项目中,看到中欧(中亚)班列开行数量因他们的努力逐年攀升,他为自己能参与这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工程深感自豪。“能为国家的发展出份力,这是我的荣幸和骄傲。”在西格提质改造项目中,面对青藏高原“禁区”的恶劣环境,他想起“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毅然投身建设。在项目施工中,他和团队紧密协作,高效完成各项艰巨任务。

吕凡毅和父母在克塔铁路首发列车上。受访者供图

7年筑路生涯,吕凡毅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行业骨干,在边疆铁路建设中挥洒汗水、建功立业,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战胜一次又一次恶劣环境挑战,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远离都市,扎根边疆,在铁路建设岁月里,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融入到每一寸铁轨、每一座桥梁之中。

毕业后至今,吕凡毅一直在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任职,长期奋战在西部铁路建设最前沿,参建了克塔、阿富准、霍尔果斯口岸站改、西格提质改造施工项目,结束了塔城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加快构建了新疆四纵四横铁路布局。面对朋友“回内地找安稳工作”的建议,他说,“在边疆奋斗,我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这是母校教育让我明白的道理。”采访中,他也谈起对家人的愧疚,孩子年幼,陪伴甚少,但他希望用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我只是万千筑路人中的一个。我想让孩子知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