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年味
作者:郭陈阳
发布时间:2025-04-08 09:16:2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腊月里的平城,寒风里早已没有儿时煤烟的气息,只是迅速在街巷间游走。清晨,我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循着若有若无的醋香,拐进了鼓楼旁的街道。远远望去,一排排红灯笼在灰蒙蒙的天色中格外醒目,像一串串熟透的山楂,在风中轻轻摇晃。这是大同的年,粗犷中带着细腻,古朴中透着温情。
听家里人说,古城之前街边是有老醋坊的,掌柜忙着翻动醋缸。大块的醋曲在缸中沉浮,散发出浓郁的酸香。现在,醋依旧是大同人家必备的年货,一缸好醋,能调出年夜饭的百般滋味。现在年轻人嫌麻烦,都去买现成的,可这年味啊,就得慢慢熬。
隔壁的糕饼铺子热气腾腾,老板娘麻利地将刚出锅的黄糕切成方块,包上豆沙或者菜馅。那香甜的气息,让我想起儿时姥姥总爱说的:"黄糕就是年味儿的头。"记得那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就会支起大锅,制作黄糕,我总爱蹲在旁边,看姥姥将黄糕揉成各种形状,有时是小兔子,有时是小猪,最后都要点上一点红,说是图个吉利。
卖羊杂的摊主将切好的羊杂倒入滚烫的汤锅,撒上一把葱花,香气四溢。几个老街坊围坐在小桌前,就着热气腾腾的羊杂,聊着家长里短。他们说,这才是大同人过年的味道——简单里透着热闹。现在不用非等过年才吃羊杂,放些土豆粉条,煮得稠稠的,一碗下肚,浑身都暖和。
夜幕降临,华严寺前的广场上,一群孩子正在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中,夹杂着欢快的笑声。我站在街边,看着这熟悉的年景,忽然明白,所谓年味,不过就是这些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息,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滋味,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记忆。
远处,鼓楼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有檐角的风铃还在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城千年的年俗故事。街边的店铺陆续亮起灯来,暖黄的灯光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家老字号的面馆里,老板正在准备明天的食材。他说,大年初一,许多大同人都要吃一碗刀削面,寓意来年平安顺遂。"面和得要有劲道,削得要薄如纸,汤头要用老母鸡熬,"他一边揉面一边说,"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
街角的杂货店里,老板正在整理年货。红彤彤的春联、各式各样的糖果、成串的干辣椒,还有大同特产的黄花菜,摆满了货架。他说,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年货,可老街坊们还是爱来店里转转,"说是买年货,其实就是来聊聊天,感受感受年味。"
夜深了,街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只有几家老店还亮着灯,准备着明天的生意。我站在街口,望着这条熟悉的街道,忽然觉得,年味就像是一坛老醋,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的等待。它是街坊邻居间的问候,是祖辈传下的手艺,是热气腾腾的食物,是红红火火的装饰,是这座古城特有的温度。
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新的一年就要来了。我知道,明天一早,这条街又会热闹起来。街坊们会互相拜年,孩子们会穿上新衣,空气中会飘着饺子的香气,门上会贴着崭新的春联。这就是大同的年,简单却温暖,平凡却动人,像一坛老醋,历久弥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