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九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工作人员向活动参与者分发鲜花。

“您教过的孩子开始主刀第一台手术……签捐献申请表的那支钢笔,此刻化作柳叶刀上的反光,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3月29日,“生命·希望”——2025年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清明缅怀纪念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举行。听到学生的诗歌朗诵后,遗体捐献者家属轻声啜泣。

死亡可以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已开展遗体接收工作。目前,该校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人数达1900余位,接收遗体捐献者人数达600余位。

西安市民舒丽华与朋友来到活动现场。活动结束后,舒丽华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签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谈起遗体捐献,舒丽华没有回避,看不出一丝恐惧与焦虑。

“在家人的理解和朋友的影响下,我决定捐献遗体。能够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舒丽华坦言。

活动结束后,西安市民杜建华将母亲的照片放置在照片墙上。不久前,他的母亲去世,他按照母亲的遗愿,将母亲的遗体捐献给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此前,杜建华的母亲将遗体捐献相关资料寄出后,向家属说明了情况。在母亲的影响下,杜建华也签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活动当天,68岁的西安市民赵峰和妻子也签了遗体捐献申请表。此前,他们的儿子签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大体老师’帮助学生成长为医务工作者,这非常有意义,家属也非常欣慰。”赵峰说。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生命终止后,遗体捐献者成为“大体老师”,为医学教学贡献力量。

“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每位‘大体老师’供多名学生研究学习。当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生后,能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病痛。‘大体老师’是医学教学的得力助手,为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说。

作为解剖学教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教授靳辉说:“‘大体老师’是同学们的无言良师。”

在课堂上,靳辉和“大体老师”分工明确。“大体老师”将复杂的关系和理论简单化、具体化。

“希望学生把从‘大体老师’身上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对生命的敬畏,融入将来的从医生涯,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个生命。”靳辉说。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发挥遗体捐献人文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遗体捐献服务环节及缅怀纪念活动,在解剖课程中向学生讲述“大体老师”生平,审视生命的价值,深入推进人文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孟晓军表示,长期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培养,让学生通过了解遗体捐献事业,进一步明确责任与使命,为从医之路注入温暖与力量。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