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紫阳县汉王镇初级中学八二班的数学课迎来了“新面孔”,来自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核心校的万传丽老师悄然走进该班,担任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万老师曾是蒿坪镇初级中学的数学骨干教师,也是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前不久,他积极响应教共体的号召,来到了与原工作单位相距30余公里的汉王镇初级中学。

万老师从核心校交流到成员校,是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根据成员校学科所需,落实“优势学科互帮”的一个缩影。该教共体由蒿坪镇初级中学、汉王镇初级中学、双安镇九年制学校及焕古镇九年制学校组成,教共体自组建以来,针对各校学科结构不够均衡、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确立了以“优势学科互帮”为突破口,通过深入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促进教共体教师快速发展、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0250403160447564-52-7e9a7.jpg_scale.jpg

组建一支攻坚团队,强化专业支撑

教共体以初中段学科为基础,基于各学校的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学科、跨学校的攻坚团队,负责组织教共体内各项教研活动。该团队包括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优秀骨干教师,其中,团队中每学科的领头人担任大教研组长。以大教研组为框架安排师徒结对13组,师徒协同开展“共备一节课、共研一专题、共写一论文”行动,以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核心校负责顶层设计,靶向施策,根据成员校的实际需求精选3名骨干教师派到成员校承担道德与法治、数学教学和教研管理工作,成员校派出3名青年教师到核心校跟岗实践,实现“输血”与“造血”双向发力。同时请市县教研员到教共体把脉问诊,开展“三送”行动(送示范课到校、送专题培训到校、送诊断报告到人),确保“优势学科互帮”活动有序进行。

20250403160511835-2-147ab.jpg_scale.jpg

精织一张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联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以微信群和腾讯会议为主的线上教研平台,组建了13个大教研组和24个集体备课组,将教共体的学科教师全部纳入,各成员校分别投资2万余元新建了简易录播教室,与核心校的录播教室和各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教共体内各校之间的实时教研互动与交流。依托“教育云平台”,打造“四校教研中心”,设置“集体备课室、名师直播课、资源超市”三大功能区,教案、课件、精品课、试题等教育资源能够实时共享。通过线上研讨课、资源共享等功能,实现了教研联动常态化运行。

20250403160534245-95-d7549.jpg_scale.jpg

构建一套备课体系,规范研训流程

教共体在充分征求各成员校、各教研组、各备课组的意见建议后制订了《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实施办法(试行)》和《线上线下教学观摩研讨实施办法(试行)》,推行“四定四环”集体备课法,按“定时间、定主备、定课题、定观测点”的要求和“主备初案—小组共研—个性修订—课堂实践”四环开展集体备课,对线上线下学科教研活动的准备、流程、路径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规范。根据校历,每个工作日都做了具体安排,以“集体备课”和“线上观摩研讨课”为主要组织形式,星期一明确为主备人备课,星期二和星期三组织线上教学研讨,星期四和星期五分别是文科和理科线上集体备课研讨。制定《教共体备课质量评价要求》,设置“目标适切性、活动创新性、分层适配度”等观测维度,实行“四校互评+教研员抽检”相结合,通过规范备课流程和统一要求,形成“线上研训+线下实践”双轨模式,确保了各校教师在教学教研的协同一致,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0250403160551146-68-4575e.jpg_scale.jpg

创新一组考核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教共体以“五共”路径为依托,每月定期召开校长联系会议和备课组长会议,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调整下一步的工作措施。为促进广大教师参与“优势学科互帮”的积极性,教共体创新了一套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同课异构、优课展评、案例分享”等方式,每季度组织教学观摩大比武;每学期举办“教师成长训练营”,围绕“课标解读、作业设计、过关课”等主题,通过工作坊、微讲座、实操演练等形式定向提升薄弱学科教师的能力。定期组织“四校联考”,依托核心校评卷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将教师承担的主备次数、参与次数、竞赛获奖、公开课、学生进步情况等因素以积分形式呈现,反映教师参与教共体教研工作的频率和深度,定期评选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例、优秀专题,并纳入教研资源库。将积分与培训机会、资源分配和职称职级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0250403160645878-65-588ab.jpg_scale.jpg

20250403160646341-27-6f7fd.jpg_scale.jpg

提炼一批精品成果,展现改革成效

自组建教共体以来,在核心校统筹安排下,各学校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帮助本学科教师在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特别是教学设计上有了明显提升,教师间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年青教师得以快速成长,年长的教师也不甘落后。同时,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开展“名师课堂”集中学习研讨,聆听“名校网络课堂”,通过线上交流沟通,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逐步提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带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通过实施课堂观摩、教学成果展、教学质量监测、建立教共体资源库等途径,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感受到“优势学科互帮”带来的积极变化,使教共体成为骨干教师培育基地、新教师成长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优势学科互帮”工作在该教共体取得了显著成效。选派到成员校的骨干教师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成员校在薄弱学科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起色;到核心校跟岗实践的青年教师在“双导师”(核心校为每名跟岗教师配备1名学科导师+1名班主任导师)精心指导下快速成长。教共体组建的24个学科备课组每天进行常态化交流,每周开展集体备课和线上观摩研讨活动。核心校以“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成员校如春风化雨。教共体有21名教师在县级以上的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3项,同时,教共体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校际教育质量差异逐渐缩小,通过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成长”的教共体文化得以培育和发扬。

20250403160733292-67-37ae5.jpg_scale.jpg

下一步,该教共体将以推动“优势学科互帮”向“全学科优质均衡”升级,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精准帮扶,为提升教共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