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火爆出圈,高校学子的论文写作场景正发生深刻变革。从文献检索到文本生成,AI的智能辅助显著提升了效率,但随之而来的“依赖症”与学术失范风险,亦引发广泛争议。这一现象不仅考验着技术伦理,更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与学术生态的深层矛盾。

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高频使用生成式AI,近三成学生将其用于论文或作业撰写,如此高的使用率背后,“依赖症”与学术失范风险正悄然滋生。部分学生为图一时之便,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内容,更有甚者利用AI伪造数据、篡改实验图片,这种行为严重践踏了学术诚信的底线,让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荡然无存。学术,本应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神圣领域,需要的是研究者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独立思考的智慧,而这般对AI的不当使用,无疑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过度依赖AI会导致思维惰性的产生,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学术研究的魅力就在于研究者在不断探索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但如果学生习惯了让AI代劳,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去挖掘问题的本质,那么他们的思维将逐渐被束缚,创造力也会在这种“依赖”中慢慢枯竭。长此以往,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与学术生态的深层矛盾。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结果,看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这使得部分学生为了达到要求而不择手段,将AI作为投机取巧的工具。而学术生态中,对于AI使用的规范和监管还存在诸多空白,让一些学生有机可乘。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否定AI在论文写作中的积极作用,但也绝不能对其带来的问题视而不见。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同时,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而不仅仅是看最终的论文成果。在学术生态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AI使用的规范和监管机制,明确何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何种是违规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严惩不贷。

AI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对待AI,让它成为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而不是阻碍学术进步的绊脚石。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守住学术的底线,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