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读程翔教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有感
作者:王兆宽
发布时间:2025-03-25 19:50:5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度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地落细落实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双减”背景下,“课堂革命”是实现“减负提质”最有力的抓手。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改变课堂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改变作业批改范式,切实做到减量提质;改变学习评价模式,形成多元增值激励;改变特色课程建设,激活合作育人磁场等方面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常规课堂变得有意义,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研究课题和追求的目标。
近日,拜读了程翔教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文中很多观点、思路和做法值得我(我们)深刻理解和学习借鉴。诸如“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比如文本教学的原则、尊重文体规律的原则、亲身体验的原则、培养能力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原则、讲练结合的原则等方面”“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宜过多使用多媒体,非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文本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阅读体验不是船来品,而是地地道道的‘国货’,之所以重提阅读体验,是为了消除教师‘讲析’带来的副作用”“当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足以支撑学习新内容时、当学生的思维收到局限时,当学生受到困惑状态时,当学生处于清醒状态时,教师可以讲”,这些观点引发了我本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语文课堂一些思考,分享大家,共勉。
一、有效备课是“减负提质”的必备前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从这段经典对话不难看出,备课绝不仅仅是上课前的写教案而已,更多的是长期的积淀和不断的反思总结,我们也要有“用终身时间来备课”的理念和行动。
一是熟悉教材很重要。文科类主要包括多遍朗读,重点了解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有什么特点。和给学生朗读布置是一样的,每一编朗读都要带着任务,朗读后均会有新的发现。同时,熟悉教材是为了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为了整合教材,确定精讲、略讲、不讲的内容和拓展补充的内容,其他学科亦如此,虽然学科是不同的,但教学思路是相通的。
二是确定目标很重要。在备课中,首先要求明确今天这节课共有几个点,哪些点是重点,哪些点是难点,哪些点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点是需要讨论完成的,哪些点教师是必须强调的,一定要注意点不宜过多,目标不宜过多,在新课改“一课一得”要求下,能达成、实现1-3个点就足够了,否则针对性就不强了,实现目标的成色上也会打折扣。同时,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紧扣目标点,与目标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每个目标在逐个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
三是换位思考很重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的“学”的逻辑来设计“教”的流程。我们多数教师备课时往往从自己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精彩,而我们应该明白,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要求下,无论多么精彩,“教”永远应该服务于“学”。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更多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学”?他们会有什么问题(学习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所以,基于学生、为学生服务、注重学情分析是备课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四是指导预习很重要。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学生如果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就会事半功倍。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指导预习:①以导学案为纲,结合导学案设计内容完成预习,所以,导学案的质量尤为重要。②教师或小组长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补充预习内容,让预习内容更完整、更完善。③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巩固、考查预习内容,增强学生预习的成就感。有效预习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轻松,学习的针对性、效率值会更高。
二、有效教学是“减负提质”的有力抓手
“向四十分钟要效益,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力争让教学效率值最大化”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先“启动”学生,后“启动”老师。
一是形成一种教学范式—“大道至简”。①课前精心预习,课堂上学生汇报、教师考查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即“会了什么?”,比如导学案中的生字词、作者背景、文章脉络、课后习题等,目的是全面掌握学情,为精讲精练做好准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导学案、课后习题和教师考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即“什么不会?”教师通过组织合作学习解决部分问题,剩余问题通过教师精讲来完成,最终解决所有问题。而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教师只是引导、强调、补充、纠偏和作重点讲解,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二是改变一种教学思维—“大智若愚”。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长流水”的理念下,老师懂得的知识应远远高于学生,教师比学生更“聪明”。但实践证明,老师越“聪明”,学生就越“笨”,所以,教师应当适度“装聋作哑”,改变一种教学方式,即先启动学生,后启动教师。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教师绝不去“打扰”,绝不能着急的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出现“启而不发,你不发我发”的错误教学理念。学生可能说的不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那绝对是原创,做对了,说不定只是模仿,学生的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是和学生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比学生更聪明的思考,在课堂上真正落实“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是保留一种教学空缺—“大成若缺”。有缺憾的艺术是最美的艺术,有缺口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学会课堂“留白”,每一个知识点后,留出1分钟左右的时间,全部知识点后,留出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优等生总结归纳、个别质疑,让后进生反应消化、整理笔记。设计“答学生问”的环节,补充教学的漏点和难点,尽量让学生弥补教学的缺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有效作业是“减负提质”的可靠保障
个人以为,有效作业有“三个很重要”:一是设置分层作业很重要。按照“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的模式,建立“作业超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创新作业类型,结合学科特点,倡导推广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性作业和过程性作业,探索跨学科、跨年级作业设计。二是认真批改作业很重要。批改作业是为作业指导与讲评做准备的,教师对布置学生的作业要全批全改,提倡分批次面批面改作业,制定学科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和学生作业纠错反馈表,边批改边记录,共性问题全班讲评,个性问题个别指导。三是针对性讲评很重要。作业、试卷讲评最忌逐题讲评,作业讲评选1-2个小题,试卷讲评选2-5个小题重点讲解,适当拓展延伸,讲深讲透讲明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实践、探索和优化课堂教学,简单总结为“四探究、四推广”,即探究“简约课堂、差异教学、知情并重、互助共享”的教学理念和推广“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合作互助、激励引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动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当然,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领悟真知、优化策略和反思提升教学水平。正如于漪老先生曾说的那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