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时光|公开课成果如何应用于日常教学?
发布时间:2025-03-21 22:00:16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本质区别及其关联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于茜
长期以来,公开课已成为各级教研活动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公开课只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没有实际价值,更不可能对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产生作用。是否真是这样呢?要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就需要对两种课型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剖析。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教学目的不同
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是示范和研讨。示范的主要对象是教师,通过公开课展示、推广学科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侧面展现示范团队的学科教研水平;而研讨通常是在一定范围内,研究或验证某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对不同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常态课教学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通过日常课程实施,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校课程规划及学期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以完成各阶段规定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
教学设计和呈现不同
公开课具有集体性、示范性、表演性等性质,是示范引领的教学展示。其教学设计往往展现了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代表了团队的教研水平。无论设计文本还是教学现场,公开课都要表现出其示范价值,即要呈现出文本、语言、举止等的示范性,因此,课前就需要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研磨、演练,使其更具观赏性。
常态课具有独立性、实用性、生成性等特征,是真实质朴的教育日常。其备课与教学,是教师个体教育思想、教学技能水平的独立体现,更注重实用性,也更具随机性和生成性,没有课前的反复斟酌、演练,教学效果全由教师个人的理论修养、综合素质和教学功底决定。
教学价值取向不同
公开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为价值追求。参与者在教学设计、资源准备和教学实施的反复研磨中,教学思想、观念、技能都得以提升。在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中,对听课者有开拓视野、促发思考、表达观点、增进研究的价值。
常态课则是以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节常态课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阶梯,要面对不同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的学生,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处理好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关系
理性看待公开课
公开课的“表演性”“集体性”及高成本的课前投入,令不少教师认为代价太高。的确,公开课的课前投入无论是人力、时间还是精力都是巨大的,但在观摩过程中,欣赏到精妙的教学设计、令人茅塞顿开的教学方法、师生在课堂上的精彩互动,能引发我们的思想共鸣或深刻思考,甚至让我们以批判的思维去审视自身教学上的不足,这不就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吗?同时,对展示团队来说,这也是一次极其珍贵的集体教研。当然,公开课不能为追求所谓效果而忽视育人本质,如提前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教学生配合进行假互动、填报假实验数据等,一旦掺杂诸如此类的“假动作”,再“精彩”的课堂也只是一场没有教育灵魂的表演。
促进公开课与常态课融合互促
公开课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及团队成长的高效途径,同时也是观摩教师学习提升的重要途径,两者融合,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备课时深度思考、设计、研磨的过程,是重要的教研过程,授课教师能够快速成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团队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也得以提升;观摩公开课,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和照搬,而是要激发自悟,并以批判性思维进行理性分析,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养分,研讨过程也应各抒己见,使交流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将公开课所学、所得应用于常态教学中,能促使自己快速成长。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融合,对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公开课和常态课关系的最好诠释,一节公开课的质量既是无数常态课功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常态课追求的理想目标。公开课与常态课只是两种课型,各有其价值追求、呈现特征和活动功能,并非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最终殊途同归——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四步”上手,抄好公开课“高分作业”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马晓江
当公开课在千锤百炼下绽放出近乎完美的光彩,可日常教学却还在按部就班。教师不免满心疑惑:公开课的“高分作业”,日常教学究竟该怎么“抄”?
公开课“神级”玩法,日常教学咋“卡壳”了?
目标导向“南辕北辙”。公开课的舞台上,聚光灯下追求的是瞬间的夺目,以展示最完美教学效果、收获观摩者的认可与赞叹为目标。于是,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创新教法层出不穷,精巧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观赏性、完整性与创新性拉满。而日常教学的战场,更像是一场持久战,重点在于知识的稳步传递和学生的点滴成长,以踏踏实实地完成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使命,教学节奏和方式也相对常规。
资源投入“天壤之别”。打磨公开课,教师团队宛如打造艺术珍品,投入海量时间、精力与教学资源。从教学环节的反复推敲、教学语言的精雕细琢,到教学道具、多媒体资源的精心筹备,事无巨细。相比之下,日常教学受时间、精力和资源的多重束缚,难以企及公开课的精细程度,就像拿着简陋工具的工匠,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复刻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评价标准“大相径庭”。公开课的评价现场,如同一场严苛的选美,聚焦教学方法的新颖度、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以及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评价主体更是多元,领导、专家、同行齐聚一堂,目光如炬。而日常教学的评价,更像是一场贴心的成长关怀,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状况,评价主体也主要是教师自己和朝夕相处的学生。
四步上手,把公开课“法宝”变成日常教学“利器”
理念融合,搭建思维桥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公开课认知,明白公开课是日常教学的精华萃取,绝非孤立存在。要以学生为中心,重塑教学内核,把公开课当作日常教学的前沿“试验田”。例如,在公开课上组织学生开展课题小组合作探究,日常教学就可以选取更简单的知识点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适应新的学习模式,逐渐掌握主动学习的密码。其次,要学会化繁为简,巧妙衔接日常节奏。公开课常追求极致的教学效果,环节设计往往错综复杂。教师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使其适配日常教学节奏。比如,公开课上创设的丰富情境,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选取最贴合主题的情境,并用简洁方式呈现,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不会占用过多时间,确保知识传授高效有序。
资源共享,筑牢教学根基。建立资源库,实现便捷取用。学校或各级教研部门应将公开课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源,如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教学素材、实用的教学设计等分类整理,搭建专门的资源库。教师在日常教学备课时,就像在资源超市中自由选购,能便捷地获取所需,再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公开课上制作的动画演示文稿,日常教学可直接用于抽象知识讲解,帮助学生轻松突破理解难点。还要促进资源流通,激发创新应用。鼓励教师之间分享资源,交流使用心得。不同教师对同一资源可能有不同的运用方式,通过交流能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中使用的小组竞赛活动资源,其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竞争氛围和知识掌握程度,调整竞赛规则和内容,使其更契合自己的课堂生态。
分层实践,推动落地生根。教师应依据日常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应用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对于简单知识点,借鉴公开课中有趣的导入或互动环节,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公开课中的小游戏导入日常的字词教学,让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对于复杂知识点,则参考公开课的系统性讲解思路和深入剖析方法,帮助学生抽丝剥茧,理解知识本质。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还可分层运用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公开课中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挖掘其潜力,让他们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采用公开课中简单易懂的讲解方式和练习方法。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优生布置公开课中涉及的深度鉴赏评价分析任务,对学困生则着重训练基础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进步。
持续反思,打通教学“任督二脉”。在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衔接过程中,持续反思是打通教学“任督二脉”的关键。每堂公开课结束,教师不能只陶醉于成功的喜悦,更要细致复盘教学流程,思考教学方法是否真正契合学生需求,小组合作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里,定期反思新方法的运用效果,若是引入公开课的情境创设,反思其能否引发学生共鸣,是否助力知识吸收。通过持续反思,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让课堂时刻保持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其实,日常教学与公开课并非遥不可及的两极,不必纠结“抄作业”的难题,只要找准方法,从理念融合、资源共享到分层实践,再到持续反思,就能让公开课的“神级”亮点自然融入日常,实现教学的华丽转身,让每一堂课都能绽放独特的光芒,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打磨精课,链接日常四川省科学城春蕾学校 杨娟 徐建
身为有着十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深知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在公开课的反复打磨中,教师能够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教学瓶颈,实现能力的进阶。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公开课的成果真正融入日常教学,让每一节常态课都如公开课般精彩?
公开课与日常教学脱节、背离之因
目标设定:云端之花与平实大地
公开课的目标往往被设定得较为高远,力求展示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师为了呈现一堂令人眼前一亮的优质课,会将重点放在通过复杂且新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以体现高阶思维的培养上。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认识”时,授课教师可能会引入大量生活中复杂的图形实例,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图形特征。但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进度,教师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夯实,目标设定相对基础和常规。这种目标上的差异,使得公开课的教学成果在日常教学中难以直接套用。
资源倾注: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
从精心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到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具学具,再到反复磨课,教师准备公开课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校也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如安排专家指导、提供技术协助等。相比之下,日常教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无法如此精细地准备每一堂课。以“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为例,公开课上可能会准备各种面值的真币以及丰富的模拟购物道具,而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仅使用简单的图片或教具进行教学。这种资源投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公开课的奢华配置在日常教学中难以复刻。
教学节奏:激昂快板与平稳行板
公开课上,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展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常会加快教学节奏,紧凑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互动环节,教师会倾向于选择反应敏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展示,以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推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节奏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调整。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多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这就使得教学节奏相对缓慢且灵活。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加减法”时,公开课上可能通过例题讲解快速进入练习巩固,而日常教学中则需要在关键步骤上进行反复强调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这种教学节奏的差异,使得公开课的模式难以融入日常教学。
搭建公开课通往日常教学的桥梁
目标衔接:从云端到课堂的落地
在设计公开课时,教师应将日常教学目标作为基石,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拔高与拓展。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公开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在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不同图形在平均分后如何用分数表示,并发现不同图形、不同分法可以得到相同分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这一目标进行分解,先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表示方法,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这样,公开课的目标与日常教学目标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公开课的成果能够逐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资源转化:从奢华到实用的蜕变
对于公开课中的资源,教师要学会进行合理转化,使其适应日常教学的需求。一方面,对于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简化其中过于繁杂的动画和特效,保留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清晰的知识呈现逻辑。另一方面,将公开课中的教具进行改良,使其制作更简便、材料更易获取。比如,在教授“体积的认识”时,公开课上使用的专业测量体积的工具,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纸盒等代替,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直观感受体积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将公开课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日常教学中易于使用的实用资源。
节奏调适:从激昂到平稳的过渡
在公开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反思和调整,使其符合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公开课中的互动环节进行优化,设计更具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同时,在讲解知识点时,适当放缓节奏,增加对重点、难点的重复讲解和巩固练习。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公开课上通过快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日常教学中,则可以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并且在得出结论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节奏调适,让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平稳落地。
打磨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而实现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衔接则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二者脱节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衔接策略,才能够让公开课的成果在日常教学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养分和更坚实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