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没有动力怎么办?”

“孩子没有理想怎么办?

“孩子昨天和同学打架了怎么办?”

“孩子爱咬指甲怎么办?”

“孩子接到了情书怎么办?”

……

作为父母,你是否也曾有过同样的焦虑。这是我接听过的来自家长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有宏观的大哉问,也有微观的小问题。

电话那头,提问的爸爸妈妈大多非常焦虑,即使是“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这样的正常事,也被他们演绎得火烧眉毛危在旦夕。

电话这头,我耐心询问:

“这些问题您和孩子探讨过交流过吗?孩子对这件事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吗?”

家长们大多数的回答是:孩子太小;孩子不懂;孩子处理不了;孩子没时间;孩子没办法。

家长们大多数的要求是:我要标准答案;我去帮助孩子处理;我来帮助孩子解决;我教他;我替他;我给他;我为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一些古怪又不幸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们开始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是个人。”

是啊,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多家长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平凡普通有缺点有弱项的人,把自己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

小时候帮他喂饭喂水,帮他穿衣叠被。上学了帮他削铅笔做小报,帮他背起重重的书包。再大一些,要帮他处理同学纠纷,帮他阻挡早恋风险,帮他请家教补课,帮他选专业报志愿。再大一些,他工作了又失业了,他恋爱了又失恋了,他买了房子需要月供,他有了孩子需要接送……亲爱的孩子啊,这一生无论遭遇多少烦恼挫折困难和考验都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因为父母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排除万难战无不胜,父母无所不能,父母是万能的神。

可惜,这不是现实,这只是心愿——“像神一样永远庇护孩子,让他无忧无虑万事如意。”这只是父母美好的心愿,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心愿。

那些把自己当作神的父母,实际上已经逾越了为人父母的界限。

记得当年看《武林外传》时,很多人不喜欢那个叫祝无双的女捕快,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她那句著名的口头禅:“放着我来!”当祝无双笑脸盈盈温柔贤惠地大包大揽时,面对的是一张张不领情的面孔,因为她已经过度介入了别人的生活,看似热情的承担,却是过分的打扰和干涉,她在不知不觉间剥夺了别人的价值观和成就感。

“放着我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遇到坎坷,遇到需要他破解的难题时,许多父母也像祝无双一样,冲锋在前,大包大揽,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替孩子找到完美答案的秘籍宝典。

当父母把自己当作了神,当孩子也把父母当作了神,那么结局注定是神话的破灭,是父母的失落自责,是孩子的迁怒怨恨。

看到过一篇报道,不禁悚然——题目是《靠工伤给儿子攒出了车和房,这种母亲伟大吗?》说的是母亲阿芳,有一个健康的成年儿子。阿芳在工厂打工,8年报了4次工伤,赔偿金拿了四五十万元。但,这些工伤都是她主动受伤。再看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儿子多次创业,母亲多次出资,创业多次失败。儿子要买房,母亲拿出12万元。儿子要开饭店,母亲拿出18万元,结果儿子生意先不做了,用18万元买了一辆越野车。儿子交了女朋友,又向母亲要钱,可母亲已经被企业列入了用工黑名单,她再也拿不到钱了。

更可悲的是,儿子明明知道他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母亲断手断脚换来的,可他不在乎,因为他觉得母亲就是应该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母亲的付出天经地义,他榨干了母亲,也厌倦了母亲。

当人们都在指责这个冷血逆子时,我却想问一句,是谁打造出了这样无情冷酷的孩子?所谓伟大的母爱,是甘愿倾其所有的盲目付出。

也许,在一开始,我们就异化了“父母”这个概念,我们就误解了父母该尽的职责,我们把完美演绎成了沉重。

也许,在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我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我是普通人,我也有许多“不会”“不敢”“不能”,也有许多“做不到”,还有许多“不知道”,我也需要你的帮助。

许多朋友诧异于我和儿子的相处模式,诧异于“孩子什么都愿意和你说?”诧异于“你什么都不帮孩子做?”

是的,因为我明白,许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倾诉,想要的是理解。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大部分时候,我只是一个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会传递出对他的理解,我也会讲一些类似的事情,作为参考和建议。我最常说的话是:“哦,是吗?确实有点儿糟糕。你很难过对吗?换了我也会这样……”多数时候,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自己舒缓了情绪,自己摸索出了方向,孩子解决问题的潜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而我遇到问题,也会郑重地向儿子求助和求教。小到如何克服演讲前的紧张,如何拒绝一场无聊的晚餐,大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岗位的调整。儿子会认真地给出他的建议,虽然不免幼稚,但是不乏真诚。我不在他面前做强大状,他在帮助我的过程中也一定有所受益。就像我拜托他帮我校对的文稿,他用红笔画出那些错别字和病句,不客气地画上惊叹号,但他的作文中没有再犯过我的错误。

儿子工作后自己租了房子。我看他在网上淘家具,在二手市场买车,报了烘焙课,跟着视频学做菜。我对他说:“我不再参与你的生活,但是,如果你需要,我随时都在。”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晒出自己组装的家具、装饰的房间,看到他中秋节做了一桌子菜和伙伴们分享。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得甚至是骄傲,我也明白,我能为他做的越来越少了。虽然有点儿伤感,但这就是我想要的,是我祝福他应该拥有的。

告诉孩子,爸妈不是神,让孩子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感受真实,同时,也学会对父母的宽容、体谅和感恩。

告诉孩子,爸妈不是神,有许多不能不会不可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无能”,也是对他的教养。

告诉孩子,爸妈不是神,不必要求自己完美,让孩子接受父母的 “不完美”,也是对他的造就。

为人父母,我们不是神,不能帮孩子抵挡所有的风雨,不能陪伴他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做我们该做的,让孩子做他必须做的。

只有这样,在同行的最后一个路口,我们才能安心地和亲爱的孩子挥手道别。因为这一段相伴时光,我们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因为孩子懂得了:爸妈虽然不是神,但却是最爱他的人。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