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记者获悉,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坤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张海滨研究员团队,通过构建深海鱼类的“生命进化树”,揭示了脊椎动物征服深渊的历程。

一直以来,深海尤其是位于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深渊区域,被认为是生命难以生存的禁区。为探究生命如何适应如此严苛的环境,此前研究团队以深渊区域的代表性物种——超深渊狮子鱼为研究模型,深入探索了该物种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性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超深渊狮子鱼的生存密码,发现这群“深渊居民”在感官系统、昼夜节律及骨骼系统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适应性变化,并从细胞层次揭示了其应对高静水压力的遗传基础。但由于研究集中于单一物种,关于脊椎动物在深海环境中适应性的全面理解仍有欠缺。

为填补这一空白,西工大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展开联合研究,经过多次深海巡航,采集到来自深海不同区域的11种鱼类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团队构建了深海鱼类的“生命进化树”,揭示了脊椎动物征服深渊的历程。结果显示,少数类群的深海鱼类在1亿年前便开始适应深海环境,而大多数现存的深海鱼类则是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后才进入深海区域。

此次研究发现,深海鱼类展现出较低的突变速率,并且与DNA修复及细胞膜功能维持相关的自然选择信号,同时对深海黑暗环境也发生了不同层次的适应性改变。通过对脊椎动物应对高压环境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化三甲胺并不能单独解释所有深海鱼类在高压下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着更精妙的分子机制。突破性的发现是,所有生存深度在3000米以下的深海鱼类均存在一种高度保守的RTF1基因突变(Q550L),实验表明此变突影响了转录效率,揭示了这一基因在适应高压环境中的潜在作用。这一发现为揭示深海生物压力适应的分子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来自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的超深渊狮子鱼,其肝脏组织中含有极高水平的多氯联苯(PCBs),这是一种常见的人工合成污染物。这一发现显示,人类活动已对深海脊椎动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地球最深的海沟中亦难以逃脱污染的侵袭。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深海鱼类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关键机制,也为大家提供了深入理解脊椎动物如何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宝贵视角,并为未来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深海保护研究开辟新的前沿领域。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