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学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句话是说学生学语文,也可能说老师教语文。而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喜欢先生的文章,喜欢和学生一起咂摸先生字里行间的睿智与清醒。

八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社戏》,文章记述了“我”幼时看社戏的一段往事,通过“我”和小伙伴夏夜航船、赵庄看戏、月夜返航、归航偷豆等情节,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故乡美、人性美、童年美、情感美融于一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淳朴人性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前研读教材,查阅资料,选定内容,设计环节,把握学情,设定教法。课上立足素养,关注思维;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品味语言,生成精彩。当我和学生们用三课时完成《社戏》的学习任务时,我的内心满足而愉悦。走出教室,楼道的风似乎也夹杂着豆麦蕴藻之香,使我沉醉而自失。

“老师,上课的时候您读“蕴藻”这个词是yùnzăo,我预习的时候发现读wēnzăo,不知道它究竟该怎么读呢?”

嘉琪同学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我的心猛地一揪,难道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个词的音读错了,可我明明记得是查阅过资料的呀!我迅速翻到语文课本第4页,看到课下注释⑥[蕴藻]水草。只有注释没有注音,而我用红笔给它写的拼音是yùnzăo。我读“蕴藻”为yùnzăo的依据是什么?我努力思考着。我又迅速翻看手头的教辅资料,“蕴藻”注音yùnzăo,我的心稍许有些宽慰,但是这个依据说服不了我自己,这个依据也不能说服我认真好学的嘉琪同学。

“咱们去问问‘度娘’,看这个词语怎么读好不好?”我笑着对嘉琪说。

我们打开百度APP,输入“蕴藻”,百度教育显示读wēnzăo,百度百科显示为yùn/wēnzăo,汉语词典显示读yùnzăo。我们一时拿不定主意,根据这些资料,“蕴藻”这个词语的读音似乎更扑朔迷离了。

突然,我顿悟似的说:“咱们查一查‘蕴’的读音,看它是不是多音字!”

我们在百度搜索输入“蕴”,百度教育汉语显示它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yùn:①<书>包含;蓄积。②(Yùn)姓。③<文>事理的深奥之处;深奥的含义。wēn:①“薀”的新字形。②水草名。这样看来读wēnzăo是确定的。但是百度百科却显示“蕴”不是多音字,只有yùn的读音,汉语词典也显示只有yùn的读音。我们刚刚的确定瞬间又变得不确定。

想到最近大火的DeepSeek,我决定试一试。打开DeepSeek-AI智能助手,输入“鲁迅的《社戏》中,‘蕴藻’的正确读音是什么?”的指令,它思考片刻生成了这样一段文字:“鲁迅的《社戏》中,‘蕴藻’的正确读音应是‘yùnzăo’。其中‘蕴’读作‘yùn’,意为积聚、包含,‘藻’读作‘zăo’,指水中的植物。这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水草。”我一字一句的读着这段文字,思考着,疑惑着,我可以完全相信这个解释吗?

二月的风徐徐的从过道吹过,带着春天的气息,吹动着我和嘉琪丝丝缕缕的头发,也吹动着我的心,我知道我不甘心。我摸摸嘉琪的头,对她说:“嘉琪,这个词语的读音很奇妙,你的质疑很有价值,但是现在老师给不了你确定与唯一的答案,我们都再查查资料。谢谢你给老师思考的机会,不然这个词语老师给学生教了十几年,一直都是以先入为主的认知读它yùnzăo,甚至都没有想过它还有别的读音的可能性。也希望你永远保持今日这份可贵的质疑精神,这将是你学习路上的好帮手。”嘉琪信服的向我点点头返回了教室。

忙忙碌碌的一天很快结束,但“蕴藻”的读音就像衣兜里的巧克力,稍稍闲暇双手插兜的时候就会触摸到它,但是却没时间拿出来细细咂摸。下班回家,还未卸下一身的疲惫,它又浮上了心头。那就去“知网”看看吧,那里常常会给我启迪与引领。

打开“中国知网”,登录,全文检索“《社戏》中‘蕴藻’的读音”,有两篇论文最引我注意,一篇是2008年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的《是“蕴藻”,还是“蕰藻”》,第二篇是2002年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蕴(yùn)藻”考异》。

认认真真读完这两篇文章,结合查阅的所有资料,“蕴藻”的读音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明晰。百度教育解释“蕴”是“薀”的新字形大概是可信的,“蕴藻”应该是“薀藻”,是水草,读音应该是wēnzăo更合适。况且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词语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本课第6页课下注释①中[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嘉琪同学或许是对的,我或许真的错了!

第二天早读,我真诚的和我的学生们分享了关于“蕴藻”的故事,期待大家都能从这个故事里思考做学问的真谛。

故事从感谢嘉琪同学开始,感谢嘉琪提供给我们这样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而且嘉琪同学在做学问时候的怀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老师只是同学们学习路上的陪伴者和引领者,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如果有不同见解一定要大胆说出来,老师希望听到更多同学更多的不同见解。韩愈《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接着和同学们分享了查找资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手头的教辅资料、《现代汉语词典》到百度教育、百度百科、DeepSeek到知网;从词语读音、不确定的字的读音释义到论文佐证,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形成自己的思考。《孟子》有语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AI智能大行其道,我们做学问更是应该保持谨慎与冷静,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然人或许真的会被AI取代。

最后,我虔诚的向我的学生们道歉,我对我的学生们说:“作为老师凭借经验,先入为主,以自己以为的正确来教你们,这样难免贻笑大方。还好有嘉琪,有你们。老师很喜欢这种相互信任、教学相长的感觉。但是“蕴藻”的读音大家还可以继续考证,老师只是把自己的查找思考的过程告诉大家,或许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这个事情对大家有所启发,老师希望是抛砖引玉,大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想起“蕴藻”背后的故事,对于做学问永远心存热爱,也永远持有怀疑。谢谢你们让老师进步,谢谢你们对老师的宽容!”话音未落,教室里竟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同学甚至大喊“老师棒棒哒!”“老师,我们爱你!”

此刻,我又一次找到了喜欢做老师的理由,胸无宿物、单纯温良的学生们给了我无限爱与包容,让我如沐春风,是我努力前行的加油站。而一个简简单单的“蕴藻”也让我开始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开始思考互联网时代,AI智能场景下教学的“变”与“不变”。过去所有的引以为傲或许都需要再次学习、认真思考、重新构建!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我们必须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