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众多前沿科研成果。然而,曾几何时,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创造出的科研成果却只能尘封在论文和报告里,难以走进现实世界,发挥应有的价值。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涛,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但如今,他成功实现了从高校学者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他所创立的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合科技”)蓬勃发展,成为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这背后,离不开一位特殊的“合伙人”——秦创原。

创业的起点:梦想的种子发芽

杨涛生于1983年,从西安交大博士后出站后,在西工大任职,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深厚的学术背景,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2019年,转机出现。杨涛以西工大副教授身份对接某型火箭燃料储箱焊缝检测需求,凭借数月的钻研,成功设计出算法并通过评测。这次经历,不仅让杨涛在专业领域得到了认可,更让他看到了“商机”:“这个检测算法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制造领域的金属焊接铸件、复合材料粘贴检测也都适用。”

杨涛表示,当时,高端制造检测领域主要依赖人工,检测金属焊缝漏点,全靠人工判断,效率低,精度也难以保证。他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擅长的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无损检测服务。

“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机器模型,就像给检测工作请了一个不知疲倦、火眼金睛的‘智能医生’,让它来快速、准确地判断检测对象的状况。”杨涛说,无损检测通过声光电磁热反应来评判被测物体状况,他的团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建立起反应与缺陷之间的映射关系,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工作业,还能极大提升检测精度和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2019年的最后一天,数合科技注册成立了。

特殊“合伙人”:带来转机与希望

创业初期,杨涛团队困难重重。他们在学校旁租房办公,最初只有三四人,条件简陋。团队虽在科研上实力强劲,开发出百余种智能检测算法与评定模型,超标缺陷检出率近100%,评定速度比人工快40倍,但在经营方面,他们完全是“门外汉”。

“当时有技术,却不知如何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杨涛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万千,“就像手里拿着一把好钥匙,却找不到开锁的门。”

就在杨涛和团队陷入困境的时候,2022年9月,秦创原向他们伸出“橄榄枝”。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换股权”成为数合科技的“合伙人”,即企业出让1%的股权,换取系列科创服务。

这一合作,就像一道光照进了迷茫的角落,为数合科技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秦创原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涵盖税务咨询、法务、投融资对接、宣传推广,以及帮助对接省属国企技术和需求等。2023年3月,在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数合科技入驻秦创原科创大厦,又享受到了办公场地的补贴。而且,公司新址与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管委会相隔不到百米,这使得数合科技能够更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享受政策红利也更加便利。

“秦创原就像是给我们企业引进了一个全能的高管,提供了管家式的‘打包服务’。”杨涛感激地说:“在市场化运营这一块,有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做好自己的研发工作了。”

与此同时,“三项改革”也为高校学者创业带来了利好。杨涛和学校签订了在岗创业协议,“‘三项改革’打破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能转的‘枷锁’,让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出来创业,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成长与飞跃:引领行业变革

自和秦创原“携手”之后,数合科技的发展就像坐上了“火箭”:合作第一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第二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100多万元;到了第三年,即2024年,更是增长到了2300万元;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实现连年翻倍增长。创业团队也从起初的10人也发展到了30人,其中研发人员24人,占比80%。

技术研发方面,数合科技也不断深耕。“从最开始的‘看得清’,到现在的‘看明白’,我们更加注重数据采集后的处理分析。”杨涛说,数合科技利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智能图像处理、特征识别、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无损检测系统、设备、规划、试验环境等智能产品与服务。

如今,杨涛及其团队承担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两链融合专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多项课题;累计拥有30余项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面向空天地海重大工程布局了多个技术产品。自主研发的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入选了工信部首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还参与了《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2025年1月,数合科技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凭借“高端制造智能检测模型平台”项目,从两千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并获得一等奖,是西安市唯一获奖企业。

目前,数合科技还正与陕西科控集团共建国内首个面向高端制造的“人工智能无损检测共性技术平台”。该平台将有效破解传统检测领域“信息孤岛”的困境,提供标准化、全光谱覆盖、多通道耦合的新型人工智能无损检测技术架构系统平台设备及服务。

数合科技的成功,是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一个缩影。2024年,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3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50.3亿元,同比增长56.4%……

在秦创原这个特殊“合伙人”的帮助下,“杨涛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