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以下简称明德小学)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实验区建设项目种子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每一个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德育改革,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聚合多元化育人主体力量,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德育体系,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思路方法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不高、德育教师专业素养亟需提升、学校课程资源较为匮乏、德育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学校集思广益,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135”德育新模式——“1”是指围绕“明德至善 博学至美”的育人目标(博学是指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多样性学习),“3”是指构建涵盖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和实践体验课程三类“明德”德育课程体系,“5”是指坚持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五种方式相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135”德育新模式的关键在于课堂革命。对此,学校积极对标陕西省“三个课堂”建设要求,创造性打造个性化德育“三个课堂”。其中,第一课堂立足国家课程实施,“重理解”,旨在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化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理解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与丰富,“重体验”,旨在让学生领域祖国山河之美、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了解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光辉事迹,感受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养成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实践路径

(一)多措并举,夯实德育新基座

全员参与,建强思政队伍。学校组建了德育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少先队辅导员为主导,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各学科教师为支撑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组建校内外协同的德育志愿者队伍,着力建设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充电赋能,提升理论素养。学校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德育理论全员培训、班主任和少队辅导员培训等途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政策文件,为教师成长赋能,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搭建平台,促进骨干成长。学校坚持开展“书记讲思政”“校长谈德育”“班主任论坛”等活动,采用集中+自学,结对+互助,研讨+展示的形式举办主题研训、《道德与法治》教师及班主任“大练兵”、德育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聘请省市区级少先队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能手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助力骨干脱颖而出。

携手联动,发挥育人合力。学校坚持实施“志愿者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三方育人合力,促进德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创新评价,激发内驱动力。学校以育人实效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构建了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班级管理和教师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

(二)立体架构,开拓德育新路径

1.构建“明德”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协同育人

学校在《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之外,努力构建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主干,囊括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的三级课程体系,以班队活动+学科渗透+德育活动等基础课程立德,以文化熏染+特色社团+网络拓展等综合课程润德,以实践体验+研学行走+渭南情怀等实践课程使学生明德,构成“明德”课程体系。通过寻+观+听+唱+诵+演+讲+书+绘+做+创11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各门课程同向同力,协同育人。

20250228163340134-45-dec5d.png

图1:丰荫明德小学“明德”德育课程体系图谱

2.夯实阵地,打造以生为本的“第一课堂”

学校开展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的创优行动,以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为依托,研制了以“以生为本”为价值论基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论基础,以“探究式、体验式”为认识论基础,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拓展提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及“多元参与、多样评价、及时反馈、重在体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日巡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思想教育因素,开展“探寻传统节日”“规范书写汉字”“趣说经典人物”等跨学科主题活动,通过“教学节”“优质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磨”等活动,打造精品课,发挥课程“铸魂育人”功能。

20250228163340141-26-a72ed.png

图2:“生本体验”课堂理念

20250228232205462-8-53722.png

图3:“生本体验”课堂评价指标

20250228164216039-54-da4cd.png

图4:“生本体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3.整合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

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革命精神、渗透时政要闻构建多样的“第二课堂”。借助“党史长廊”“廉洁文化墙”等校园文化育人;开设法治、科普、爱护动植物等专题宣讲课程进行德育;通过爱国礼仪、缅怀英烈等主题班会课程和“红领巾大讲堂”、爱国主义教育月、开学迎新、红领巾“金句课堂”“精彩”剧场等特色德育活动课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开设剪纸、乒乓球、中国舞、软笔书法、戏曲等特色社团课程,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发“红领巾讲党史”“廉洁清风伴我行 清廉故事我来讲”等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励志、安全、垃圾分类、清廉等方面教育,拓宽育人平台。

4.知行合一,锤炼特色鲜明的“第三课堂”

学校有效延伸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开发“养绿护绿”“垃圾分类社区志愿活动”“走访身边的模范”“小小讲解员”等社会实践课程,真正将德育贯穿到实际生活中;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带领学生走进崇凝镇竹冯村、渭南市博物馆、渭华起义纪念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美食等,让学生为家乡代言;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访红色足迹”“展科技梦想”等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永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历史与文化,实现价值认知和责任担当,为学生精神成长增添底色。

(三)以评促改,树立德育新风尚

学校以教育部等六部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明确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重点内容“品德发展”为依据,围绕“明德至善”“博学至美”的育人目标,就树理想、明责任、懂规范、养习惯为关键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善美”少年评价体系,采用争“章”形式,将学生的德育微目标表现,计入一人一档的评价手册,发挥评价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展现乐观进取、向上向善的亮丽风采,凸显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20250228163340147-74-ac559.png

图5:“善美”少年评价指标

20250228232217263-25-54171.png

图6:“善美”少年评价方法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学校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由此,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增强了规则意识,发展了社会情感,提升了关键能力,在感悟生活中逐步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每学期都有100余名学生在各类征文活动、书法或绘画比赛、航模比赛、机器人组装、编程大赛、演讲比赛中获奖。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效增强。教师德育观念持续转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顺利完成与思政课相关的课题10余项,参与研究的教师人年均发表论文1.67篇,18位教师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省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和市级教学能手。

(三)学校德育成果影响广泛。学校的“明德”德育课程体系、“生本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善美”少年评价体系德育建设成果广受好评,工作经验被国家央媒报道9次、省级主流媒体报道13次,获评渭南市“思政课教学创新示范校”等省、市、区级奖励130余项,2023年第三届“丰悦华彩”教学节在线上同步直播,3万余人观看。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