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绝非“指标至上”
作者:梁少飞
发布时间:2025-02-28 08:00:17 来源:陕西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各地结合实际,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改革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提出要提升体质健康达标率、降低学生近视率等,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学校发展综合评价和督导问责机制。
将学生健康量化为指标并非不可取。量化指标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参考,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指标。笔者以为,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健康为首、指标在次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长远发展,而非单纯追求数据的提升。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能力都存在差异,若采用统一标准或强制要求,对部分学生来讲不仅不够公平,还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体育失去兴趣。因此,应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水平采用分层教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量化指标仅是一种参考,而非唯一的评价标准。一旦将学生体质健康过度量化,就可能会导致学校、学生和家长只关注数据,忽视体育锻炼的本质。除了体能测试成绩,学校应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将量化指标设立得更科学合理,同时避免将量化指标与奖惩直接挂钩,防止学生因成绩不理想产生过多心理压力。
此外,体育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增加体育课课时、延长课间活动时间。缺乏有吸引力的体育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把体育活动变成“打卡式”任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体育竞赛、团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合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多方协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科学、合理地推进改革,才能让体育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