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多地出台政策,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成为校园一道新风景。北京17日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重庆提出中小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2·15专项行动”落实15分钟课间活动时长……新学期,校园向“动”多元奔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每天一节体育课,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筑牢坚实根基。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骨骼生长、肌肉发育以及心肺功能提升至关重要。过去,由于学业压力等因素,体育课常常被“挪用”“挤占”,学生们缺乏足够运动时间,导致体质下降,近视率攀升,肥胖问题凸显,心情压抑。如今,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常态,让孩子们有规律地参与体育活动,在跑步中增强耐力,在篮球、足球的对抗中提升协调性,在体操的舒展中塑造优美体态,在运动中获得快乐。长期坚持,能有效改善身体机能,为一生的健康快乐奠定良好基础。

延长15分钟课间,为学生的心灵世界打开了一扇愉快透气的窗。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课间休息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精神的调适,心情的愉快。以往短暂的课间,学生们往往只能匆忙完成上厕所、喝水等基本生理需求,便又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而现在,课间延长,孩子们有了充裕时间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操场上嬉戏玩耍,与同学交流互动。这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让心情愉悦,使他们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情绪投入后续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滋生。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磨炼意志、塑造品格,让生命阳光灿烂。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们学会面对竞争与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团队运动项目中,他们懂得协作配合,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在各种运动中,学生放飞心情,欢声笑语。每天一节体育课和延长课间,让体育教育不再是边缘学科,而是与智育、德育等协同发展,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校成为幸福乐园。

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做好配套工作。要加大体育教师的招聘力度,同时通过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满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教学需求;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校园布局,扩充体育场地,更新器材设备。同时,还要将体育课程与考核体系有机结合,避免体育课流于形式,可以探索多元化的体育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更注重参与度、进步幅度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我们坚信,“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延长15分钟”这颗希望的种子,必然在校园绽放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之花。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