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刘宁

电影《哪吒2》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成功范例,彰显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市场潜力。2月14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哪吒2》给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创作策略、主题展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哪吒2》有着深厚的文学原著基础,还通过创新表达,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您怎么看待这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市场需求?

刘宁:一个爆款的文艺作品必能满足人们的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方面需求。《哪吒2》的火爆显现出国产动漫的崛起以及观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塑造的叛逆少年形象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哪吒2》也彰显出节假日人们文化消费的刚性需求。今年春节电影票房的火爆,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表明文化娱乐已经成为内需新引擎。

记者:您认为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创作热潮,对于构建文化自信有怎样的意义?

刘宁:中国动画曾经很长时间处于低谷期。从2015年电影《大圣归来》震撼市场开始,国产动画电影走向重新振兴的道路。在《哪吒2》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界兽是从三星堆文明中获得启示创造的形象,天元鼎、石矶娘娘案上铜镜纹饰将观众带回青铜时代,水墨粒子技术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特性与赛博朋克风格的光影质感结合……这表明中国动画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悟空”到“哪吒”,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东方审美与现代科技交融,使得中国神话故事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活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记者:把传统神话故事改编为现代影视、游戏作品时,原著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往往需要调整。哪些文学性的改编策略是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讨的?

刘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以内容为核、技术为翼、文化为魂。

第一,剧本要精心打磨。《哪吒2》的故事来自《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叙事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线索清晰,处处有伏笔与映照,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第二,思想的提炼与现实的观照。《哪吒2》对主题的提炼、人物内在精神的展现都是成功的,有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这种思想内涵与时代关联,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三,视听语言的精彩呈现。《哪吒2》有着超4000人的特效团队,影片画面精美、气势恢宏,音响动听独特,也是打动人的重要一点。

第四,在地性文化的呈现。较之其他同题材文艺作品,《哪吒2》的在地性文化非常突出。比如太乙真人说四川话、土拨鼠来自宁夏,都隐含着编剧对剧中人物和动物地缘性的把握。

记者:《哪吒2》中的很多人物都被重塑,是否会影响原著文学价值的体现?

刘宁:电影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哪吒形象。对比《封神演义》中的战斗者形象、《西游记》中的降妖神将形象、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少年形象,《哪吒2》里的哪吒是一个魔童、叛逆少年,从外部形象到内在气质上都有所改变,像极了一个“熊孩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将其反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几乎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现代的影子,他们不同以往,又与以往有几分相似,就在这似与不似之中,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增强了文学感染力。殷夫人有着现代职场女性和母亲的双重身份,申公豹也比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更有深度,引人深思。

记者:传统文学作品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其改编搬上银幕或转化到游戏剧情中时,如何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同时又不失原著的文学韵味?

刘宁:有内涵的语言能够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哪吒2》巧妙运用现代白话和方言,文白交杂,经典台词振聋发聩、令人回味。这是《哪吒2》在语言上最大的魅力。“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等,已经广为流传。

记者: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能否进行类似的改编和创新?

刘宁:民间流传的很多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包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陕西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三秦大地上有关黄帝、炎帝、女娲、华胥氏、大禹等的传说流传已久。如果陕西要改编传统文学作品,《诗经》、唐诗汉赋就有很大的创作空间,黄帝、后稷等神话传说更符合我省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对中华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