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舞台上,《秧Bot》节目以人形机器人与真人共舞的独特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这一节目不仅展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奇妙魅力,还让屏幕前无数孩子爱上科学、爱上人工智能。

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秧Bot》的火爆“出圈”,笔者认为,要让《指南》从纸面落地见效,还需多维度发力,借助各地已有的实践案例,探索科学教育有效的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一环。《秧Bot》的“出圈”,直观地体现出科技与传统融合的无限可能。因此,学校在设计科学课程时,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特色。如深圳市借助高科技企业云集优势,开展“科技企业研学之旅”,让学生实地感受编程与人工智能算法在前沿科技中的应用,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创新紧密相连;西安市则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古城科技创新探究”课程,从古代天文仪器到传统建筑智慧,把地域文化融入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科学教育质量。《秧Bot》的背后,是科技研发团队与艺术创作者的深度合作。这也意味着,科学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如北京市海淀区依托高校资源,组织教师参与学术研讨会和暑期研习班,使教师接触学科前沿知识,进而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汉中市通过线上“云教研”与线下“送教下乡”,让山区教师也能学习先进的科学教育经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确保科学教育在师资层面得以有效落实。

实践场所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保障。《秧Bot》从创意构思到舞台呈现,是不断实践打磨的成果。在推进科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校内外资源联动十分关键。杭州市多所学校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西湖生态科考”项目,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生态科学知识;延安市的学校利用革命圣地资源,探究抗战时期通信技术和窑洞建筑知识,将红色文化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同时,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也是学生课外实践的重要阵地,学校应与场馆合作定制专属课程,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部分乡村学校存在资金短缺、实验器材陈旧、课时被压缩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携手,省级教育部门加大统筹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薄弱学校,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减轻应试压力,保障科学教育的资源投入。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