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方法百家争鸣、教学理念日新月异的当下,探寻一种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程翔老师关于语文教学中“变与不变”的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的方向,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程翔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要素,其核心便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坚守。语文,这门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扎实的基础知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恰似高楼大厦的基石。以字词教学为例,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寒暄”的“暄”不能误写成“喧”,“朱拓”的“拓”要准确读音,这些看似细微的字词,却是学生打开文本理解大门的钥匙。只有精准掌握,学生才能顺畅地阅读文本,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语法知识同样重要,它规范着语言的表达,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

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变的重要内容。经典历经岁月的淘洗,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解《论语》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的仁爱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学习方法,都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学习习惯培养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学习经典,学生能够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语文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变”。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程翔老师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角色。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和行为举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机。

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变”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湘江秋景的视频,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画面,同时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毛泽东笔下的壮阔秋景,进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语文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当下的时事热点、流行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结合热门的社会现象,如“垃圾分类在城市中的推行”,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议论文写作。学生需要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意识。

程翔老师关于语文教学中变与不变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辩证的教学视角。不变的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和灵魂,而变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经典文化的传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培养出具有深厚语文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让语文教学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