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之精神,润泽教育之原野 | 2024年12月研修心得
作者:张敏
发布时间:2025-01-10 09:52:3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研读了《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一文后,我深受触动,对语文教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不仅揭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了其在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文化血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我深知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更是一门人文课。它不仅仅教会学生识字、读书和作文,更在学生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语文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发展思维、培养审美,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文化、滋养心灵,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种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顾先生指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文字,更是通过一篇篇经典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但却能够深入人心,影响学生的一生。
如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仅有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更在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深刻诠释。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带领学生通过文字的表层抵达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先贤的那种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精神特质的彼岸,这种精神特质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先生还强调了语文教师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关键作用。语文教师的素养、视野和教学风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语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从《诗经》中的淳朴民风,到《楚辞》中的激昂情感;从《史记》中的英雄事迹,到《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每一篇课文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顾先生的真知灼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过程。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珍惜和重视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努力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养分,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动力。同时,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曲江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