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耕,燃灯逐梦 | 2024年12月研修心得
——读《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有感
作者:尚宁芳
发布时间:2025-01-10 09:51:4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研读顾之川先生的《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如在语文教育的浩瀚海洋中寻得指引方向的罗盘,内心满是触动与思索。
书中深刻揭示语文教育远非局限于知识灌输,其承载的民族精神传承重责熠熠生辉。忆往昔教学,讲解古诗词时,常陷入应试泥沼,机械剖析字词、对仗,像教授《过零丁洋》,单纯强调背诵、默写,聚焦考点,却与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擦肩而过。如今恍然大悟,这些经典之作凝聚着先辈的热血,是民族精神的闪耀坐标。
立足当下课堂实践,深感变革必要。一方面,精挑承载民族精神的佳作,如《岳阳楼记》,引导学生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诵里,体会士大夫的担当;引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让学生触摸革命先辈于黑暗憧憬光明、为民族舍生忘死的滚烫初心。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组织学生演绎《木兰诗》,在换装、走位、念白中,体悟巾帼英雄的忠孝两全;开展“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辩论,激辩中,让民族精神与时代碰撞出智慧火花。
书中深刻点明,语文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它是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纽带。过往教学,我常将目光囿于字词讲解、语法剖析,如教授古诗词,总是刻板地梳理格律、翻译诗句,把《示儿》当成普通古诗要求背诵,忽略了陆游临终对山河一统的执念,错失传递其中深沉爱国情的良机。
书中观点促使我反思并探索实践方法。在教材挖掘上,我学会系统梳理,不单教《背影》的描写细腻,更引导学生感受亲情至善;讲《邓稼先》,拓展核事业艰辛,让学生领会科学家的报国赤诚。还尝试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教《赤壁赋》,借古战场知识还原情境,助学生体悟苏轼豁达。
于课堂互动,组织“英雄人物的时代意义”研讨,从岳飞到抗疫先锋,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火花;开展民俗文化分享会,借剪纸、年俗诉说,领悟传统魅力。从书中获得的这些方法,让语文课堂活力四溢。
我深知,语文教师肩负民族精神“燃灯”使命。往后,我会持续深耕,用匠心独运的教学,为民族精神传承添砖加瓦,使语文课堂成为孕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摇篮。
作者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