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云轲(右)指导蒲城县尧山镇翔村九年制学校的学生组装机器人(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当青春与志愿服务相遇相伴时,青春就变得更加绚丽。

在陕西,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书写精彩人生,在奉献中定位青春的方向,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如今,陕西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超320万,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服务时长超4100万小时。在团省委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在志愿服务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青春故事。

■ 为残障人士托起“稳稳的幸福”

走出家门,到医院挂号、缴费、取药等,这些在健全人看来普普通通的事,对视障人士而言却处处是挑战。

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青年志愿者,他们选择成为视障人士的“眼睛”,帮助视障人士发现病情、及时就医、安全用药,累计服务视障人士万余名。

2024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郭振军特地来到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的康正盲人按摩店,为盲人按摩师提供流感防治、上门送药、健康咨询等义诊服务。

这样的志愿服务,已成为郭振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2018年,郭振军就关注到了视障人士用药困难的问题。于是,他和医院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创新研发了便携式盲文打印机、盲人用药提醒设备,参与编写了盲人专用的药学科普书籍。之后,他们还与阿里健康合作,进行说明书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和视障人士可以打开淘宝或支付宝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在点击“药品说明”后,通过“大号字”显示和语音播报功能,看见、听见药品说明书的信息。

2024年,由郭振军负责的“我是你的眼”盲人全流程健康管理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一志愿服务包含健康科普、体检建档、医院陪诊、药品配送、疗效评估等流程,就是为了让视障人士敢看病、方便看病。”郭振军说,他希望更多的人成为关爱视障人士的“眼睛”,为他们的生活带去爱与希望。

长期以来,陕西青年志愿者通过优质高效、专业精准的助残志愿服务,为残障人士托起“稳稳的幸福”。

■ 给乡村孩子点燃“科技梦”

“我想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一双翅膀,与他们携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1月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云轲说。

2024年9月,22岁的张云轲怀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来到蒲城县尧山镇翔村九年制学校,担任数学、科学、体育老师。

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张云轲还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所学的通信工程专业优势,并结合通俗易懂的教学,让“科普进课堂”成为常态。

张云轲将用塑料瓶组装的气压式喷水火箭带到教室,讲解“水火箭”的发射原理,点燃了学生的“科技梦”;面对学生提出“‘1+1’有没有可能等于其他数字”的疑问,他科普了二进制计数法,带着学生算出了“1+1=10”的结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得知学生对少儿编程和机器人很感兴趣,他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带领学生领略编程的魅力,并与支教团成员带着学校的8名学生,参加2024年陕西省“筑梦杯”关心下一代科普创新活动暨世界机器人大赛陕西省选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经过4个多月的支教,我变得更加耐心和细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张云轲说,他相信,这次支教会让他终生难忘。

一支支教团就是一把火炬,一位支教老师就是一粒火种。三秦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的接力服务,照亮了乡村孩子前行的道路。

■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青年志愿者通过多种形式,让厚重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西安翻译学院大二学生高继宏就是其中一员。

“如果你在中小学看到孩子们有的扮演李白,有的扮演杜甫,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古诗,并回答音乐、历史、数学等题目‘闯关’,千万不要惊讶。这可能是他们通过《长安奇遇》系列儿童剧本杀,穿越回长安探险解谜了。”1月2日,高继宏笑着说。

2023年9月,在共青团西安市委和西安翻译学院团委的指导下,长安奇遇——创新文化宣传新方式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吸引了该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100余名志愿者。他们以古代长安为背景,创作兼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儿童剧本杀,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西安翻译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共创作出内容涵盖西安美食、历史文物、古代建筑、古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5大类共108套剧本,并深入西安市15所中小学开展志愿活动。“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在沉浸式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项目发起人,高继宏表示,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他们志愿服务的动力,再苦再累都值得。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