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4-12-09 18:00: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期民生·民意版关注大学生就业。
——编者
本期嘉宾:
郑亚莉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
吴代赦 全国政协委员、萍乡学院副院长
据统计,我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1222万人。近日,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部署,紧抓秋招关键时期,全力促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截至目前,各地各高校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已累计举办大型招聘活动9.2万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超1964.2万条。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介绍说,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强化岗位开发,畅通基层成长成才路径,优化衔接校内校外服务,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表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相关部门持续出台相应政策,根据今年教育部秋招系列活动安排,各地高校正在持续推进中。“近期,我们萍乡学院召开了2025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现场汇聚了200多家企业,提供535个就业岗位,招聘需求8799人,涵盖了能源、制造、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同时现场还设立数字化就业服务体验专区和直播带岗专区,为参会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AI简历、AI面试等数字化服务。活动吸引了3000多名毕业生到场咨询应聘,有300多名毕业生与参会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如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吴代赦认为,重点要拓展岗位资源,精准对接供需,下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更好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同时,聚焦求职问题,精准答疑解惑,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意向、提早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鼓励先就业后择业,聚焦学生实际困难,采取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持续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就业关心和帮扶。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吴代赦建议,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注重就业教育,强化价值引领,积极宣传基层就业、留省就业等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同时还要健全服务保障,支持人才发展,落细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吴代赦说。
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中国职业教育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但目前仍面临就业质量不高、供需结构不平衡的困境,反映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不足以及人们不愿意从事技术岗位的结构化矛盾。”郑亚莉说。
郑亚莉认为,当前还应使供需端紧密对接,培育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一定比例的订单式定向培养。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上市公司、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按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给予适当补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再教育要更好匹配产业升级需要。
此外,郑亚莉建议政策端强化激励,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从制度供给和政策激励上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倾斜,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机制,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增强技术端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全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供需数据智能匹配;以文化端提振内涵,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突出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