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儿科诊室零距离观察医护工作
守护“萌娃”健康 需要哪些技能
作者:王江黎
发布时间:2024-12-06 20:20:32 来源:西安日报
秋冬季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各大医院儿科门诊量增长趋势明显。儿科疾病种类繁多、病种复杂、病程变化快,因为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交流沟通常不顺利,这一科室又被称为“哑科”。因此,儿科医护人员给患儿诊疗时不仅要能治其病,还要安其心。近日,记者走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看儿科医护人员如何守护萌娃健康。
“小儿科”内有“大乾坤”
“儿科又称为‘哑科’,因为小朋友往往难以精准描绘病痛和不适,这就需要医护格外注重观察细节,更要做到悉心耐心。”从事儿科诊疗20余年的西京医院儿科主任孙新说。
准确的“察言观色”是儿科医护的必备技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面对的患者都是孩子,诊疗过程需要更多安抚引导,儿科门诊诊室会准备毛毛虫、小汽车、魔法棒等玩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医务人员更顺畅地进行听诊诊疗。消化不良、胃肠痉挛在小朋友的表述中会统称为肚子疼,作为医生应该如何区分?除了询问病史、查体外,很多医生会观察孩子的表情反应来获取有效信息。“有些小朋友说自己肚子疼,但是可以玩和跳,一般症状比较轻,通过孩子的表现判断其严重程度,并进一步查体明确病因。”吴华杰副主任医师说。
明确病症后,确保患儿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是每天医护人员交接时的重要内容。为此,儿科病房坚持“医护一体交班”,让医生、护士紧密联系,沟通了解每位患儿24小时动态病情。医生根据患儿情况,从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到特殊检查,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责任医护,为下一步发现潜在异常、科学调整用药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也为护士了解患儿状况,提供个性化、贴心护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儿科病区也可以五彩缤纷。记者了解到,科室为患儿们开设了“我是小画家”板块,画作不限制主题,但多数患儿的作品都和医护人员相关。这里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才华与想象,也成为与医护人员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渴望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获得梦寐以求的玩具、期待能尽快康复……病区还设置了“我的小心愿”板块。在这里,孩子们展示分享了最单纯、最期望的内心世界。当完成各项日常检查后,医护人员会准备小礼物、奖状等对孩子们给予鼓励。“和小患者的相处中,医护人员不仅扮演治疗者的角色,更希望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心灵的引路人。”护士长相琼告诉记者,虽然是在医院,但医护们始终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希望每一位小患者都能在病区勇敢、坚强地面对疾病,让医院和治疗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而不是留下阴影。
处处温情藏在医护回忆里
“小孩哭,大人急”是儿科医务人员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想当好儿科医生,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眼里有活”也是必备技能之一。
患儿小鹏就诊查体时血小板数值很低,情况危急。吴华杰副主任医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孩子立即入住重症监护室。此时,小鹏父亲身处外地,无法赶回。得知孩子情况后,母亲情绪瞬间失控,泪水夺眶而出。鉴于孩子病情严重,医护余海涵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竭尽全力安抚孩子和家长情绪,并全程陪伴家属,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多一点耐心、多一些沟通、多一份帮助,搭建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连接治疗与被治疗的两端,也能够为孩子的有效治疗奠定基础。”在余海涵眼中,倾听尊重、温和亲切、给予帮助是建立医患信任的宝贵技巧。
护士潘瑞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每看到,心中都会浮出丝丝感动和小小荣耀。患儿甜甜要过生日了,但爸爸妈妈临时出差在外地,孩子有些沮丧。得知情况后,潘瑞和同事们决定在病房为甜甜过个生日。当天,她早早来到病房拿出准备好的礼物和手写祝福。甜甜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惊喜又开心,在科室的天使许愿树上写下自己的美好愿望。“当她面向镜头,戴着红领巾行少先队员礼的那一刻,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最好的肯定。”潘瑞说。
9个月大的小满体质敏感,加之反复用药出现严重药物过敏反应,转入儿科时已发展为重症药疹,破溃面积占全身30%。医护人员制定不同用药和护理方式,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为了让小满的爸妈安心,空闲之余医护人员拿着手机打通视频,让家属了解孩子情况。经过20多天精心照料,小满康复出院。出院后,小满父亲给医护人员送来近千字的手写感谢信,并发来一家三口的合影。
“细致入微、爱心至上”是深植于每名儿科医护人员心中的指引。在平凡岗位上,他们身兼数职,练就“十八般武艺”,竭尽所能让患儿安心、家属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