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的背后
作者:张佩
发布时间:2024-11-29 13:19:3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这次有机会来西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学习,拿到培训安排时我一眼就看到了陈阿莉校长的名字,兴奋、激动,又能再次见到,又能再次学习!
说到陈校长,陕西的老师,尤其语文老师没有不知道的,她是我参加省能手赛的评委(讲课时初见,坐在评委席最中间),在“回炉培训”时真真切切听到了陈校长的讲座和指导,加了微信,回宝鸡的动车上我鼓起勇气给她发了一条信息,因为手机丢失的原因不记得全部内容,大概是祝福的话,最后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这也是那次培训后收获满满的我最真实的感受。
早上我第一个到教室,没想到陈校长早早到了,在整理教学用品,依旧神采奕奕。本来想好说的话,太紧张的缘故只问了声陈校长好。陈校长的培训主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主要围绕她的教育故事展开,听完整场报告后,她的形象更加立体,我心中的“大先生”形象也愈加清晰。
标题《“大先生”的背后》,其实我思考了好久,想了几个题目都不满意,直到想到“背后”这个词,因为实在是有太多不易在不为人知的“背后”发生。
陈校长的故事从偏远乡村开始,从起初遇到问题的想办法拿主意再到后来为帮助学生搭人搭钱,处处都有她爱人的支持和鼓励。听她口中第一次说出“爱人”这个词时,有骄傲、自豪,更多的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帮她送学生回家;在她照顾生病学生时给她们送饭;掏出全家家底帮助困难学生家庭渡过难关……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工作、她的事业,这种支持太贴心,太温暖,我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一位先生拥有着这般胸怀,这位在陈校长讲座中三言两语就带过的人让我肃然起敬。
陈校长说她从小在农村长大,从97年起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发现一名学生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家访时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在盖房时摔成了半身不遂,躺在床上已半年多,妹妹在干活时被压断了一条腿。她跑回家和母亲一块找出侄子的几件衣服,下午就穿在了孩子身上,并承担她的一切学习生活费用,这位女孩在高考时立志要当像陈校长一样的老师。
陈校长对留守儿童格外重视,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应对措施,不厌其烦多次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关心关爱中,孩子找回学习的自信,成绩越来越优秀。我豁然开朗,原来你的一个举动不仅仅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家庭。
背后的执着
陈校长在语文教学上的执着毅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参加各种赛教活动,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包揽了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专业荣誉。尤其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可以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帮助他们熟悉教材、指导教法,并根据每人的特点,精心规划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成长路径。亲自示范、下班学习、周末研讨、假期打磨……心全在青年教师身上,大批青年教师在她的培养下快速成长。听到这,我跟身旁的老师异口同声:“有这样的师傅真幸福!”
陈校长讲她两次援藏经历,讲那里教育发展的滞后和老师、孩子们对优质教育资源向往,其中一次讲座时,氧气瓶就放在她讲桌旁,结束后是队医和老师将她扶出教室。我能想到她身体不适的症状,去旅游因高原反应我也难受过,头疼欲裂,呼吸困难……而她竟站着完成一上午的讲座,竟两次入藏……我想除了入藏送教的使命感在支撑她外,没有其他理由。
能够支撑陈校长做了这么多,做的这么好的原因不仅仅是个人的素养,更多的是心中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对老师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是热爱让她奋力前行,发光发热,是热爱书写了感染心灵的奋斗故事,给无数人以信心和力量。
施教德为先,育人爱为本。 陈校长用“疯子”、“傻子”诠释了教育家精神,这种精神对我来说是信仰、是旗帜、是灯塔,为我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里点亮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宝鸡市渭滨区龙山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