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文章,有人照镜子。爱,是生命中最温柔也是最强大的力量;生死教育则能让我们勇敢直面死亡,珍惜宝贵生命,活出自我价值;而性教育,更是孩子成长中绕不过去的话题,对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此重要的教育,大多数孩子竟然是在懵懂中自行摸索、自行体会。不说爱、忌讳死、避谈性,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图片

在相关讨论中,有一则留言十分刺目:“我的性教育来源:浏览器小广告;我的生命教育来源:亲人的离世。”@李酒酿甜桃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小时候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都不太健全(我说我自己)。我会被小说和影视剧里的亲情感动得哇哇哭,但现实里有人对我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是偏爱不是普通友善那种),我就会觉得特别手足无措,进而会觉得恶心和反胃。不能用正常心理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爱意。”性教育,更是难以启齿的环节。在不少家庭中,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课堂教育也仅限于课本“大家自己读一下”。一些家长担心一旦开启这个话题,孩子会接触到更多不适合的内容,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渠道更加多元,主流渠道缺失的性教育往往会以奇怪的方式开启孩子的认知。

图片

“青春期性教育展览”上的“胎儿发育过程”模型在梳理读者留言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温暖的分享。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转变,这些共同堆积出来的量变正带来质变。许多年轻家长不再避谈生死与性,不再羞于表达爱,曾经“淋过雨”的他们“养孩子就像在养小时候的自己”。性教育不是宣扬性,而是教会孩子正视人类的客观生理特征,学会保护自己。@西西拉不到人说:“我的妈妈在我5年级时就给我买了本性教育的书,很感谢我的妈妈在这方面的引导。在我初潮的时候我爸妈给我买了巧克力、蛋糕,去庆祝我成长为女人。我发育比较晚,初三才初潮,但是我的妈妈也是仔细地教我去应对月经。”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只有让孩子们正视死亡,克服恐惧,同时认识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图片

“一个官方媒体居然谈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在性教育篇下,有网民如此评论。虽然这条评论引得网民群起而教育之,但从此类言论以及网民留言来看,需要补课的不只是孩子。在爱的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还常常错误示范何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感;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还有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使用暴力,给孩子心灵带来极大伤害。这些跑偏的“爱的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当然,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也应各司其职,加强相关课程的落地、编写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教材,让家长和老师清楚明白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全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助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