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苏和在国际会议中进行翻译工作。(受访者供图)

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每一步都在塑造着我们。对于今年30岁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苏和而言,这段路跨越了国界,连接了中亚与中国,见证了他在西安十余年的成长之旅。从2011年首次踏上西安这片土地到成为第二故乡,苏和不仅完成了学业、开创了事业,也为中哈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初到西安:跨文化适应与挑战

见到苏和时,他刚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送走又一批中亚来的旅行团,“西安到中亚五国都有直飞航班,两地的各方面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于如今交通的便捷,苏和深有感触,2011年第一次来西安时的辗转经历,他记忆犹新,“先是坐4个小时的私家车到阿拉木图,然后坐一天两夜的硬卧火车到达新疆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再到西安还需要一天一夜,各种交通工具的换乘都要花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是周六晚上出发的,到第二周周四早上才到达西安。”

说起为何选择西安,苏和说:“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家乡就刮起了一阵汉语热,身边的朋友、同学纷纷选择到中国留学,西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高,我便决定来西安。”

初到异乡,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适应生活环境的差异。饮食、气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都让他感到陌生与挑战,尤其是语言障碍,让一切都显得很困难。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苏和逐渐掌握了汉语,并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学习经济。但由于高中所学内容不同,面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科目时,他感到非常吃力。“为了跟上学习进度,在一次年级大课时,我鼓起勇气向中国同学求助,对方了解情况后开始耐心给我讲解,学业有了进步的同时,更让我了解到,只要真诚沟通,跨越国籍的理解其实并不困难。”苏和回忆说。

文化桥梁:从留学生到交流使者

以此为契机,苏和在西安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变得更加外向。在校期间,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类留学生交流活动,跑城墙马拉松,长跑的习惯从那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看兵马俑,第一次见到秦俑阵列时的震撼让他至今难忘;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感受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茯茶镇品茗,多方面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于交通不便,苏和寒暑假也留在中国,利用这些时间,从西安出发,他去了北京、成都、武汉、宁夏等多个城市游览。“还记得家里有一张我高中时候在教室里的同学合照,大家都是开心地面对着镜头,只有我低着头看向书桌下,那时候特别内向。”苏和说,“随着参加活动的增加,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开始喜欢和别人相处、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在这期间,苏和接下了自己的第一个旅游团,兼顾导游和翻译的身份,带着来自中亚的游客游览古都西安,“初次带团有点紧张,但好在通过之前的各种活动,我不仅对西安各景点非常熟悉,可以讲述一些由来、小故事等,而且通过平时的积累,面对游客的常识提问也能有所应对。”说着,苏和还展示了手机中国外游客穿汉服在钟楼前的合影,“很多游客来过之后,又带着亲朋好友再次来体验游玩。”

从肉夹馍到临潼石榴,从引汉济渭工程到已开通的10条地铁线路,苏和不断向游客介绍西安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看到更全面的中国,苏和坦言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过程,就像为远道而来做客的朋友介绍自己家一样。

第二故乡:获得成长和归属感

为了更好了解中国,苏和读研究生时选择了中国历史专业,如今则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攻读文学博士,西安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而在工作方面,除旅游团外,苏和开始接触到了商务、政务考察团,而这种随行翻译工作往往是双向的,既有国外来西安的,也有国内出访中亚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也逐渐有了苏和同声传译的身影,其中就包括在2019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峰会。

“刚来西安的时候,只是想学好汉语,毕业后就回哈萨克斯坦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富有朝气且温和包容的城市越来越吸引我,一转眼就过了十多年时间。”虽与当初的计划不同,但苏和更庆幸自己现在的际遇,“加上交通的便利,在西安生活已经和在家乡没区别,早上从南郊大学城出发,算好时间坐45分钟地铁2号线到北客站,再坐机场城际35分钟,现在中亚五国七城都有西安直飞航班,相比阿拉木图,选择离家更近的比什凯克,到达后再坐一小时汽车就能进家门,4000多公里路程实现‘一日还’。”

从大学时的寒暑假留校,到如今的隔一两个月就回家一次,从西安出发,世界不再遥远。

对于未来,苏和希望为更多的外国朋友来中国提供向导与帮助,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为中哈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从西安出发,苏和不仅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苏和的故事是成千上万在西安学习、生活的留学生的缩影,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共同书写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