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担当时代使命 非遗绽放“活态”魅力
作者:马安博 韩春梅 刘红红
发布时间:2024-11-08 22:44:2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职业院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和培养专门技能人才中的独特作用,鼓励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创意,树立文化自信,深度提升思政、文化双重育人成效。
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特色化非遗教育课程体系。开设非遗传承课程是职业院校传承“非遗”区别于传统师徒传承,走教育传承之路的首要之举。一是开设非遗通识课程,让非遗走进学生。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着眼非遗历史渊源及其思想内涵、文化精髓,满足专业非技术性综合能力培养需求,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厚植非遗文化底色;二是构建非遗创新课程体系,让非遗“活”在课堂。将非遗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打造特色专业课、选修课。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以西安文化特色为抓手,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线,组织学校优秀师资、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者共同开发非遗教材,打造非遗课程。
统筹校内外优质人才,打造专兼结合非遗传承师资库。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前提,是培养非遗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是聘请非遗传承大师承担课程教学。非遗大师亲自授课、亲传技艺,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及技艺,延拓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二是提升专业教师开展非遗创新能力。改变“非遗”技艺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单一模式。加强“非遗”教师团队培养,鼓励校内教师与非遗传承大师通力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努力将非遗文化带出课堂,让非遗能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真正“活”“火”生威。并且通过校内校外互补型师资团队的建设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内容,能够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并具备优秀技能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开展多样化非遗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多样化活动是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和载体。一是将非遗教育活动纳入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和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用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加强引领并指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化实践调研、创新创业以及技能竞赛等,打通非遗类项目参赛获奖成果与第一、第二课堂学分转换通道;二是开展多途径、多形式非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非遗手工课堂、游园会、非遗文创等活动,充分挖掘内涵特征与价值,结合时代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创造非遗文化活力,打造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为主要载体,以短视频、微课、网文为主要形式的立体化网络思政,潜移默化提升师生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可度,树立大国文化自信。
搭建非遗产学研平台,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构建“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打造非遗文化产学研平台。师生结合地方非遗资源,联合政、校、行、企共同建设非遗就业工作坊、乡村振兴工作室,发挥学校人才智库优势,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学习技能与就业的平台。同时,依托文化创意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业、手工业与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师生利用所学专业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结合数字化时代元素,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以非遗商品化、市场化开发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实现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