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少女”的谣言需止早止小
作者:袁强
发布时间:2024-11-06 08:00:18 来源:西安网
11月3日,备受关注的“姜萍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指导其学生入围决赛,没有受过数学专业训练的少女并未上演天才逆袭的故事。
令人疑惑的是,主办方为何不在初赛成绩公布后就及时展开调查,而是直到5个月之后才迟迟公布结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咋舌。王某某与其学生入围决赛本是一个竞赛中的事件,但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下,却被渲染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尤其是关于“天才少女”的谣言,更是超脱数学之外的臆想和夸张。
如果主办方在初赛成绩出炉后就迅速、严格地进行调查,或许就能避免后续谣言的滋生和扩散。比如一些严谨的竞赛,通常会在每一轮比赛结束后即刻进行成绩核查和监督,确保比赛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但此次事件,主办方的反应速度显得如此迟缓,这难免让人猜测是否为了制造话题、吸引关注,从而达到某种炒作的目的。
从过往一些成功的竞赛组织经验来看,及时的调查和公布结果能够增强公众对赛事的信任。而这次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在这方面的表现不足,给了谣言可乘之机,也让人怀疑主办方是否在有意放任舆论的发酵,以提升赛事的知名度。
这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反映出了部分人对于“天才”的过度追捧和好奇心理。他们渴望看到超乎寻常的故事,希望有一个年轻的天才横空出世,满足他们对于奇迹的期待。然而,这种心态却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通过编造谣言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
不过,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对于当事人来说,尤其是那位年仅17岁的学生,在聚光灯下,承受着本不应有的期待和审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也是受害者。这种不实的称谓和过度的关注,给她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扰。如果一开始给她一个开口解释的机会,她或许还会继续爱好数学这条道路。现在,她不得不外出打工,走上了人生轨迹的不同方向,令人唏嘘叹惋。
其次,对于学术领域来说,这种谣言更是一种伤害。从阿里达摩院派人到涟水中专对姜萍拍摄宣传视频开始,围绕姜萍事件的绝大多数讨论就逐步偏离了学术。数学竞赛本应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交流和竞争的平台,而舆论的烦扰使得竞赛蒙上了一层阴影,干扰了其正常的秩序和氛围,最终伤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数学的热情。
从姜萍事件来看,彼时全网的舆论风向完全不一样。有的完全相信此事为真、赞誉姜萍是新女性标杆;有的则更过分,把姜萍称为当世华罗庚。正是由于圈子属性,缺少了接触异质信息的机会,极大地蒙蔽了双眼,造成“打拳”“骂战”的舆论纷争,给社会撕裂埋下了潜在隐患。所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应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不同的言论立场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思维,避免群体极化、社区分化,陷入信息茧房。
姜萍事件不是一个天才逆袭失败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社会、媒体和公众如何面对爆炸新闻的典型案例。它提醒赛事举办方、相关部门和平台,必须更加负责处理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炒作和误导,让真相和理性成为公众讨论的基础,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