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与背景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绥德实验中学是于2001年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旧址上创办的一所中学,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办学宗旨,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提出了“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快速发展成为榆林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绥德实验中学视察时强调;“一定要把革命精神传承好”。

2024年学校构建了以“牢记嘱托、立德树人”为主体,以“红色教育、思政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四翼的“一体四翼”德育教育实践体系,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等实施途径,积极探索红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润物无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措施

(一)坚定育人信仰,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领导

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师生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引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思政教育领导机构和以德育主任、班主任、教师、家长委员主任为成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班子,探索以“牢记嘱托、立德树人”为主体,以“红色教育、思政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四翼的“一体四翼”德育教育实践体系,以打造“以德润校、以文化人”的和谐生态的校园环境、构建刚柔相济的校园制度、培植融洽温馨的校园关系、开发生命质量的校园课程为方向,专题研究红色“思政+心育”的教育方法策略,常态化开展学科思政教育工作,在润物无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李杰校长精心准备面对全体行政领导、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分别上了开学第一课,引导全体校级领导、班主任教师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课堂上好大思政课。同时,学校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于3月13日召开本学期德育工作会议,5月25日举办第二十届班主任节庆典活动和班主任论坛。全体教师同向同行,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师德风范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在润物无声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编写校本教材,传承思政教育红色文化

学校立足四师旧址红色资源,2024年自主编写了红色校本教材《红色文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心,一起成长》和非遗剪纸校本教材《剪开心扉纸上生花》,努力将“红色文化”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课堂学科教学是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将红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整合蕴含在学科教材中的红色思政资源,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中去,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凝聚育人合力,擦亮思政教育信念底色

1.铸魂强基,夯实队伍建设。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开展思政教师“一科一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班会课等活动。李杰校长担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多名学科思政骨干教师为成员,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守“既教书又育人”信念,形成了以思政课程为主、各类课程共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学校组织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2.党团共建,讲好红色故事。为了讲好党的故事,学校以党建带团建,组织师生成立了红色故事宣讲团,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故事形式,通过“党史课堂”“党日活动”“红色讲堂”“红色宣讲团”等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3.文化熏陶,积淀红色内涵。走进绥德实验中学校园,处处可见红色文化印记。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学们的寄语:“同学们要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和毛泽东给绥师校友王履丰的题词“奋斗”;教学楼上方是李子洲校长提出的办学原则“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教学楼道里李子洲等革命烈士优秀事迹让新时代少年学有榜样,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校园红色文化浸润着师生的心田。

4.主题活动,丰盈红色理想。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绥师旧址和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每届七年级新生入学,学校都组织学生参观五馆一址红色研学点,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5.夯实阵地,开展主题教育。学校利用党日活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思政课等教育课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红色文化艺术节、学雷锋活动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开展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等活动缅怀先烈;开展“迎七一、颂清廉”诵读比赛活动、举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参观绥德革命纪念馆主题党日活动,将红色教育活动和日常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子做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2024年元旦和暑假师生赴北京研学,研学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别样的课堂,在行走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集体生活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中,增强自理自立和生活能力,加深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认知理解。一批批实中少年在研学路上茁壮成长,学校德育在研学路上绽放魅力。

同时,仪式活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典礼的形式开展秩序性、情境性、体验性的集体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学校创新仪式教育,把“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入团仪式”等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让每一个典礼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6.家校社合力,实现协同育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须。多年来,学校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重视家校携手共赢,科学家校合作,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办优家长学校,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一是打造“校长+”的家庭教育工作坊,包括校长、家教专家、骨干班主任和家长代表;二是开展线下双互动的家长学校课程,每学期开办4次“父母学堂”培训班;三是通过校长信箱、家长会、家长访校日等途径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协调家校关系,交流育子经验;四是开发协同育人项目如校长讲堂、父母讲堂,让每一名家长和学生在家校携手中成长、受益。家校协同育人,成长了学生,幸福了家庭,发展了学校。

(四)高位牵引布局,推动“思政+心育”融合发展

从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工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与杜盼同学交流时谈到现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他的隐忧,绥德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搞得不错,要尽快形成亮点和品牌。

为此,绥德实验中学于2024年出台了“思政+心育”融合发展,打造“阳光润心”品牌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积极推行“大思政”和“大心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建光老师担任教学工作,贯穿“以德润心”的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七八年级学生间周安排一节心理课,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课堂、关爱留守儿童心理、中考前心理指导、思政教学能手比赛等实际活动。同时,利用高老师是市级思政教学能手的优势,用好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大课堂”,实现思政与心育的双向赋能;推进全体科任教师覆盖、横向纵向“大贯通”,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渗透到各类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康的身心发展与健全的人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效影响

学校创办以来共培养了12000多名合格毕业生,有近8000名学生升入省级重点中学,历年的中考成绩优异,该校毕业学生综合素质强。特别是2024年中考成绩优异,在全市名列前茅,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学校先后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奖励有“省级文明校园”、“陕西省德育先进集体”、陕西省“五好”关工委、 “陕西省平安校园”、“省教研工作先进集体”、“省五四红旗团委”、“ 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陕西省选拔赛团体三等奖”、“市‘双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县新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先进集体、县“双减”工作先进集体等280多项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成为绥德县思政实践基地,2024年学校成为弘扬延安精神传承践行单位、绥德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校地协同共建学校。近年来,学校有教职工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三秦楷模、陕西省师德标兵、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绥德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