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培新小学创新机制,积极探索“1+N”课程体系,扎实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课程建设 为科学教育立魂塑性

坚持以“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新样态。

面向全体的“国家课程”:激兴趣,增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一二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科学课和科学延时课1节。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科学课,三至五年级每周科技社团课和航模社团课各开设1节。充足的科学课充分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程的扎实落实增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注个体的“N课程”:培素养,促成长。科学教育就要不断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努力开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更多乐趣,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特长。用好延时课程,做到多维育人。自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以来,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特色,科学组老师研发了适应一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后延时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揭秘自然现象、制作科技作品、演示科技实验、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给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学生通过欣赏、操作、创新、探究、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落实多维育人目标。设立特色社团,坚持活动育人。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学龄特点设计了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科学社团课程,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机器人社团和科学实验社团基础上,增设航空航模社团。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体验中,启迪智慧、温润心灵、发展个性。

激发兴趣的“实验课”:重操作,启智慧。以“实验室+教室+家社”“演示+分组”等多种形式上好实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发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质 为科学教育造血赋能

周四的“教研日”主抓科学教育的副校长和全体科学老师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讨论和交流,积极开展“12345”校级校本课题研究活动。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选派科学教师多次承担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的名师示范课,用“实践+理论”的方式,按下青年教师发展“快捷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赛教活动。赛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校级名师团队对参赛选手点评指导,帮助其快速成长。多名科学教师在市、区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佳绩。

将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在2019年安康市环保局组织的“六五”环境日“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主题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多名老师和学生荣获多项荣誉。在安康市第36届、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突出。学生雒思睿制作的《太阳能锅》经市级专家组认真评审,被推送参加陕西省基础教育实验教学成果展示,还受邀在陕西省第三届西北教育装备博览会上展览。

内外结合 为科学教育拓展路径

科技节让科技能力落地开花。自2013年以来,每年的三月份是学校的科技活动月,利用一周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内电子屏、展板、图书角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科普宣传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幻绘画、科技小征文、科技手抄报、科普阅读、实验视频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科技节已成为全校师生期盼的智慧乐园。

户外研学让科技梦想不再遥远。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科学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户外研学作为一种常态教育模式,已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延伸和辅助。把安康科技馆、安康气象站、安康电视转播台、安康地震台、安康历史博物馆作为校外科学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了“探索科技之梦、创新成就未来”安康科技馆的研学活动、“科普进校园、点燃科技梦”——安康科技馆走进培新小学开展活动、探索气象奥秘、参观博物馆、亲历草莓种植、体验创客乐趣、航天航空模型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学校将继续打造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新模式,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使科学教育得到更好、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提高,把科学教育融合到各学科中去,推动科学教育纵深发展,为孩子的科技梦插上飞翔的翅膀,帮助学生实现“科技创新 强国有我”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