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古城,雁塔旁、骊山下,西安科技大学校园玉兰初绽,红樱曼舞。浓浓春色中,西科学子们开启了新学期的校园生活——石榴园侧欣赏旖旎风光,运动场上挥洒青春汗水,教学楼里遨游知识海洋,报告厅内聆听校友事迹,实验室中勇渡科研难关……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个教研室分别举行本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共商共研思政课“铸魂育人”大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小艳为了形象化表示数据结构,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倡议,还用算法的精益求精理念激励他们将来做“大国工匠”;校长来兴平主持召开高质量人才培养座谈会,强调要聚焦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进一步健全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增设“数字经济”专业,强化“新文科”与能源、安全类工科专业交叉融合;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探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方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科大”)在“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引领下,厚植立德树人底色,传承“能源报国”本色,发展“红墨育人”特色,在加快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谱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篇章。

厚植底色——在教育教学中持续擦亮思政育人的名片

“我的偶像是鲁迅,因为他身上有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我的偶像是舍友,他自律性强、学习成绩好,还经常乐于助人……”

3月19日下午,在土木工程专业2023级卓越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铭钟在讲授专题二的第一讲前,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进而提问“年轻人该不该有偶像?”他以自己青年时期也有偶像为例,引申列举了国内十大著名建筑师,随后引导学生以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107位院士为学术偶像,力争以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高尚的人生追求。“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将来说不定还会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课程,课堂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树立高尚目标就是给他们‘打底色’。”张铭钟说。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近年来,西科大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制度设计中,明确提出“铸魂”就是要擦亮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听、讲思政课制度;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常态化开展“大练兵”主题活动,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

不久前,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出炉,西科大教师张娜荣获《形势与政策》(本科)课程二等奖。谈及获奖感受,张娜说:“我成为专职思政课教师仅仅三年时间,这次能站上国赛讲台并且取得名次,都缘于学院和学校的一套培养体系。”

常态培训、实践研学、集体备课、结对指导、以赛促练……在西科大,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来自多方面的加持,尤其是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后,学校领导、党委委员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共上一堂课,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思政课质量提升的行动落到了实处。

4月10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召开新学期集体备课会;3月27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行首次集体备课会;3月18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会如期举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会已经成了各教研室开展业务研修的一项“固定动作”。“这既是思政课程教学业务的定期研讨交流,又是教师队伍‘老带新’的常态指导帮扶。”院长高振岗说。

作为张娜的指导老师,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本科)课程一等奖获得者郭鹏起初有些不自信,便向自己的硕博导师请教,导师们鼓励他自信、大胆地开展教学指导,“实在不行的话还有我们哩!”历史学博士毕业的孙赫自信满满地讲完第一节课后,没想到被听课的周静教授评价为“把思政课讲成了历史课”,在周静等人的指导和思政育人理念的影响下,她逐渐完成了课堂教学由“历史思维”向“思政思维”的转变,并于2021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科)课程二等奖……

“在一系列培养机制的促动下,近年来先后有3名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中获奖,23名教师获省级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教学标兵、能手称号。”党委宣传部部长曹雪梅说,讲台上的青年教师和领奖台上的优秀教师,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合唱团”,努力帮助他们不断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为了擦亮思政育人的名片,西科大坚持“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切实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陕西省首届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标兵,已经35年教龄的张小艳教授在讲《数据结构》这门课时,为了把“算法”的精益求精理念阐释清楚,列举地震预警、煤矿监测方面的实例,并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们牢记“算得准就能挽救很多生命”,做“国之大者”。“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实践,就是把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起来,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张小艳说。

“学校的专业特色比较明显,如何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凸显‘强筋骨’作用,我们探索‘课程+平台’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教务处处长张旭辉说,学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精神、教育家精神、学校精神等,推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同时,学校还推动在省级科研、教学平台挂牌思政教育基地,利用企业、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开展大思政教育,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传承本色——让能源报国的使命教育“如盐在水”

在西科大校园,一尊为庆祝建校60周年而设立的红色锦带雕塑惹人注目——办学60余年来,一代代西科大师生牢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矢志“能源报国”,薪火相传。

为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素材,2019年起,西科大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梳理、建设思政案例库,其中包含了近900个优秀案例——其实,西科大从不缺思政教育素材:不管是中国煤炭通风安全专业开山学人侯运广、新中国首位采煤女专家吴绍倩、为我国煤矿安全事业献出生命的徐精彩等先辈们的足迹,还是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的追求,抑或是以魏东、马晓燕为代表的扎根煤矿生产管理一线30年的校友们的坚守,都是一届届胡杨学子们“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楷模”。

位于雁塔校区的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一张专门介绍吴绍倩的宣传展板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国内首创的多功能巷道支架实验台前的屏幕循环播放幻灯片,每一个到这里的师生都能被这位女科学家“煤炭报国”的情怀所感动。“为了传承这份精神,我们每年都带新生到这里接受教育,也把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放到这里,激励他们树立伟大志向,传承前辈伟业,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为服务国家能源发展奠定基础。”能源学院党委书记陈吉兰说。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行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能源学院高喜才等专家深度钻研富油煤高效开采与利用,以期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随着煤炭资源开采逐步向高强度、大采深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煤矿矿压显现强烈,出现动载大、巷道变形严重甚至支护失效等现象,曹建涛副教授带领团队长期深入一线,开展煤矿智能矿压感知研究,真正解决了煤炭企业的实际问题。

2005年6月14日,时任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学会灭火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徐精彩教授,作为重点监控国有煤矿企业的专家在甘肃进行安全技术“会诊”工作途中因公殉职。彼时,30岁的金永飞是徐精彩的博士生,万分悲痛之余,他和团队牢记老师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教诲,继续在相关领域深耕。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金永飞告诉记者:“当时倾注了徐老师很大心血的‘矿井灾区视/音频信息有线传输装置’,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升级迭代为‘矿山应急救援可视化指挥系统’,无线和有线结合、可穿戴便携式、环境参数快速传输……方便又高效,已经应用于很多应急救援现场。”

“18年来,在徐精彩教授事迹的感召和“精彩精神”的激励下,很多师生主动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积极投身煤矿安全和能源发展领域。”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刚说,被多个矿授予“名誉矿工”的文虎教授长期活跃在煤矿安全生产一线,指导扑灭全国18个省百余家煤矿160多次火灾;博士生导师马砺每年有8个月时间和学生奋战在全国各地的矿井和救灾一线,仅从火区抢救出的设备价值就超过10亿元;曾受徐精彩资助的罗振敏,矢志从事火灾与爆炸防控领域的研究,她所领衔的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其个人荣获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标兵等称号;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00后女生张蕙,“入学第一课”就被“精彩精神”深深打动,四年来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目前已被保送读博,研究方向为安全科学与工程……

最近一段时间,西科大正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次学术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旨在立足国家战略新方位和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解决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与深层次困难。长期从事煤矿智能发展研究的张旭辉,近年来在实际调研中深切体会到基层煤矿智能化开采对专门人才需求的迫切,然而现实是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后,考虑到优势专业所服务的矿山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很多专业面临人才培养“学术化”的转型,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行业需求。“这已经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人才培养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就紧贴国家能源发展的需求线,让‘能源报国’的使命教育‘如盐在水’,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副校长张传伟说。

据了解,2019年至今,西科大已有20个专业跻身国家一流,另有12个专业位居全省一流。近三年就业数据统计,该校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去了能源、消防、测绘、通信、软件等行业,把青春汗水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发展特色——“红墨”理念培养能源安全行业守护者建设者

众所周知,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但煤矿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如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毕业后愿意去矿山工作并且留得住、能扎根?“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形成了‘红墨’育人理念。”曹雪梅介绍说,“红”是立德树人底色,“墨”是煤炭特色,把二者结合起来办学育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能源安全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在西科大,有一项不定期举办的活动很受师生欢迎,那就是“校长面对面座谈会”——校长来兴平深入院系与师生代表座谈交流,激励当代大学生争做“红墨”新人。近年来,来兴平以“开学第一课”“校长面对面”等活动为抓手,先后十余次与能源、安全等学院的学生代表交流,聚焦富油煤安全高效开发、碳中和、碳封存及碳利用等关键科学问题讲授智慧能源大课,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就在前不久,他主持召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师生座谈会,强调新能源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办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首届本科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用坚韧的品质和奉献的意识,把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4月10日,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成立,旨在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推动实验室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平台与文化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再创佳绩。“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的成立,就是要把‘战斗堡垒’切实建立在科研的前沿阵地,让党旗在科研线上飘扬。”来兴平说。

参观徐精彩纪念馆、举办先进事迹宣讲赛、组建“精彩精神”学习讲解队、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本学期开学以来,“精彩青春”使命教育陕西省辅导员工作室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学生党支部共同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大家表示要在科学家精神滋养中提升科学素养、传播科学文化,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奋斗之中——这是西科大在“红墨”理念引领下构建活动育人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组建红言宣讲团、举办红色读书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挂职服务煤炭企业、青年学子到基层矿山实践体验……一系列校内外活动的开展,使红色基因、奋斗精神融入胡杨学子血脉之中,并且让“励志图存 自强不息”的西科精神活跃在能源、安全生产一线。

2023年暑期,由校党委副书记陈春林带队的访学实践团一行55人来到陕北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许多露天煤矿大力实施土壤重构、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生态修复工程,区域环境持续改善的现状,刷新了学生们对矿区环境差、灰尘大以及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望着矿区大片的花海、目之所及的沙棘和山楂,他们感叹道:“这些花草树木就像是在沉厚的煤炭生活中点亮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盏灯’,让我们切感受到矿区生活环境不断向好的变化。”在矿井里,陈春林站在液压支架旁为师生们讲述了一堂主题党课,嘱咐学生们学好专业技术,把科学研究放在矿井里、用在钻头上,生产出更多的“创新煤”“绿色煤”“转型煤”,推动智慧化矿山建设,把爱国情、强国志化作服务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报国行。

作为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服务意识。“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常态化开展校内师生电脑义务维修,并且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同城e创”志愿服务,推动实践育人取得新成效。”学院党委书记李绥波说。

在临潼校区,有一片近十亩地的石榴园,是西科大在建设之初保留的原地300棵石榴树幼苗,原本作为美化环境之用,后来被就地取材开展劳动教育。去年10月8日,首届石榴采摘节让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把“累并快乐”的感觉,100名学生代表总共采摘了这些石榴树上的近万颗石榴——在此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学生认养、剪枝、疏果、套袋……劳动实践基地里洒满了辛勤劳作的汗水。据介绍,这项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率先组织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喜爱和参与,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丰富载体,持续做好劳动育人这篇“大文章”。

“作为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学校肩负着‘能源报国、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矢志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事业和应急管理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兴平说,“你看,现在这些石榴树刚刚冒出新叶,之后就会开出鲜艳的石榴花,秋天的时候红彤彤的石榴就会挂满枝头,那硕果累累的景象就像我们多年来的办学育人实践一样,生动而美丽。”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