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24年寒假,我认真拜读了师父支玉恒的《余生余记》这本书,它是支老师在生命垂危之际完成的一本对自己一生总结的书,是封笔之作,共有26万字,包括“感恩贵人”“岁月回眸”“师友情长”“教育拾零”“地方记趣”5个部分。作为我的恩师,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我想借此书的阅读,表达对师父的深切怀念之情。

一、永怀感恩的人

感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支老师在书中一口气感恩了10多个人。感恩父亲给予他宽容以及做人的尊严。感恩母亲让他立下了座右铭——善待他人,不受委屈。母亲对支老师要求是严苛的,同时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父亲中年去世,是母亲操劳着一大家人的生活,其辛劳是可以想到的。支老师也非常感谢他的老伴儿,在含辛茹苦的生活中一起坚持拼搏,在他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不离不弃,真是相濡以沫,他感恩老伴一生的幸福陪伴。

然而,支老师更感恩对他教学上严厉训诫的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杨再隋教授。有一次在他执教《伟大的友谊》时,因为听一位教授的话,临时变更教学环节,强行加进去一些写作训练,使课堂变得支离破碎。支老师让听课的杨教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简直是胡闹!你为了讨好别人,就不顾课堂的科学性吗?遇事只考虑个人的得失,就对教学这样不负责任吗?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儿本事了,就胡作非为!教学是应该灵活的,但更应该是严肃的,应该有绝对老实的态度!”自此,支老师不再在教学中搞任何一点儿的弄虚作假。杨教授的训导成为他教学生涯转折的里程碑。在我看来,杨再隋教授的训诫确实很“过分”,但响鼓也需重锤敲,支老师在书中如实记录了杨教授的批评,不遮不掩,还原真实的情景,让我看到了胸襟坦荡的支老师,敢于自我革命的支老师。这也充分说明了名师在成长道路上也会遭受很多质疑与批评。只要理性对待,扬长补短,这些意见都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所以,支老师非常感谢杨再隋教授十多年的严格要求与诚挚帮助。

支老师也非常感恩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斯霞、袁瑢老师的鼓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支老师更多的是感动。斯霞老师受支老师邀请,去顺德参加教学研讨会时,90岁高龄的她一听课就是一整天,而且非常专注。支老师特别感佩,敬重一代名师的高风亮节、谦逊好学。而袁瑢老师在一个考察团听课时,因上海市实验小学殷国芳老师突然有事不能上课时,她挺身而出,慷慨救场。袁老师上课时的睿智、亲切、平和与高雅永远是支老师心中的光辉,激励着支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集美大学的施茂枝教授也是支老师非常感恩的人。他出版了专著《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施教授评价支老师的教学“科学性的见解和主张为里,创造性、多变性的教法为表,支老师奉献出的众多观摩课,大多都能真正发挥示范和启发作用,不少还引领变革方向或引发新的潮流。”正因支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施茂枝教授评价道:“在小学语文逐步走向自我觉醒的道路上,他堪称一座里程碑。”施茂枝教授的话不是夸大其词,我们从支老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认知以及丰富的经典课例,可以证明此话是名副其实的。

二、追求道法自然的语文

在《余生余记》中,“教育拾零”有46篇,在全书中占比很大。仔细阅读每一篇,对于今天我们贯彻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同时,透过支老师的文章,我们看到了一辈子热爱语文教学,追求本真语文,探究语文教学规律的大先生、真语文。首篇《几点对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认识》言简意赅,直中要害,这是他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读来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如“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这是多么浅显的问题,但在今天,仍然有人很难准确回答,特别是让新入职的教师感到迷茫。

支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永远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学懂了,掌握了,人文性就跑不了。这就是语文课要干的事情。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宗旨就是学习语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仍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读来很抽象,而在二十年前支老师就作出了简洁的回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统一到哪里?他说,统一到语言文字,落实到语言文字。学好了语言文字,就自然而然接受了人文熏陶。老师在教学中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语言专门去搞什么宣教,而学好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就是一个名师,一个语文教学大师对语文教学深刻而简洁的解读。大道至简,简单的问题有时被很多人解读得繁冗累赘,不知所云。

对语文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老师们有很多探索。在支老师看来,语文的问题就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手段就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字、词、句、篇。多么简单啊,老师千万不要在语文教学中玩文字游戏,往往复杂的问题就能用最简单的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比如,支老师曾经说过,朗读几乎可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问题。朗读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他的经典课例《第一场雪》《匆匆》《拥你入怀》等,将“支氏朗读”发挥到淋漓尽致。

支老师希望老师们都能简简单单教语文,少搞花架子。学会简单,其实就是不简单。现在有一些公开课表面热闹花哨,就是少了对语言文字的仔细品读,少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少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白白浪费学生的生命,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支老师坚决反对这样的课堂。他希望老师们实实在在、本本分分教语文。在公开课上,去思考在自己班里上日常课,会不会这样上?这是衡量真课和假课的试金石。

在支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他指导学生读课文,常常是面向全体读,提问也是指向深度学习。他的课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支老师教学幽默风趣,常和学生上课开玩笑,或者互相刮鼻子。2021年,在洛阳举办的纪念支老师从教60年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他上课时已是82岁高龄,但他还是笑着让学生刮鼻子,感动了无数老师。那天,他爬着走上了讲台,而站在课堂上的他,又如挺拔伟岸的青松,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太让人感动了。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坛的不老松——支玉恒。

支老师的课堂是注重文化渗透的课堂。在“教育拾零”这部分,有6篇讲述他不经意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案例,他常常信手拈来,皆为教育资源。这正是他所追求自然、自在、自主课堂境界的展现,润物无声,大道无痕。比如让学生认识到“古老”与“古代”不相当,谈笑风生议草堂,落花入土解迷茫,不蘸丹青画白杨,西门大人姓西门等等。这和2022版语文新课标关于文化自信中对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相一致。支老师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害怕的作文教学,支老师总是能够使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爱上习作。一次,他让听课的老师现场命题,学生来写。支老师采用“扩展思路”的方法,让《快乐的日子》这个题目既能写人写事,又能写景状物,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话可说,写作文左右逢源。

另外,他还采用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思考喻义等方法扩展学生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习作中最难的问题——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冰心)。而支老师经过对《学生看耍猴》这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写作和阅读都是一种认识活动,没有对社会生活深刻入微的认识,要写出一篇有情有趣、有理有据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师还要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认识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后,写好作文就能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了。

支老师的发现与研究对老师们今天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习作仍然有很大启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支老师的方法恰恰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解决许多师生困惑的问题,让习作变得更加简单,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三、对徒弟付出真爱的人

在支老师的《余生余记》中,第三部分为“师友情长”。他对印象深刻的徒弟专门作了介绍。支老师的徒弟遍布全国,到底有多少,他也说不上准确的数字,但经常联系求教的徒弟他都念念不忘。在关于《我和我的徒弟们》的记述中,专门对我作了介绍,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与鼓励,让我读来汗颜,愧对师父的厚望。

师父对我的教诲毫无保留。一次我请教他,“为什么您的课那么从容自然而又妙趣横生?”他说,上课不用刻意,不用矫饰,自自然然,和和谐谐,亲亲切切,即所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支老师对我的鼓励更多。有一次他看完我网上上传的作文课《阴差阳错乐翻天》后,留言道:“妥金录为人忠诚、真诚,毫无现代化的虚假和狡猾。他的课也和他的为人一样朴实真诚,而又扎实深刻。他是茫茫西北大地的好儿子,是不可多得的黄金一样闪光的优秀教师。”支老师的夸奖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始终牢记他的教诲,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

支老师的徒弟中还有全国中青年名师徐承芸、杨修宝、张学伟、徐俊等。在支老师的教导下,他们都已成为能够影响他人、可以带徒的新生代名师。支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徒弟满天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精湛的教学艺术影响着许许多多热爱语文的老师们。

四、一个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人

《余生余记》中也记录了支老师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故事。他去西昌看火箭发射,壮观的场面令人震撼。看四大石窟,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伟大、神秘、精彩与雅致。他多么希望国家能给广大教师提供游览名胜古迹的机会,让教师丰富阅历,充实自己,只有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心中才有底气。这是支老师关心教师发展的远见与智慧。

走进新疆,支老师游览过美丽而神秘的喀拉斯湖,叫人害怕的中国“魔鬼城”,还有朝气蓬勃的克拉玛依,以及别具民族风情的喀什大巴扎,甚至去天山吃烤羊肉串儿等等。丰富的游览经历开阔了支老师的视野,也增长了见识。所以,他不无感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有道理。他去给孩子们讲天山,一定讲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切。支老师还去过老舍先生笔下的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的草原。给他以新奇梦幻的感觉,也找到了老舍先生笔下为什么草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答案。无论走到哪里游览,支老师总是与自己的语文教学紧密联系,从中受益匪浅,让游览多了教育的色彩,多了人生的思考。

支老师一生生病无数。2022年7月查出身患癌症7种,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不灰心丧气,而是积极配合治疗,乐观豁达面对,没有闻癌色变。他借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勉励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2005年1月,支老师赴北京做心脏搭桥手术。他自作打油诗一首,可见其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开胸撬骨,心怀更加敞亮。

体外循环,品尝另类风情。

心搏停止,暂且休息片刻。

割管搭桥,无非引线穿针。

在手术前一晚,他又写下了:

一生风雨未彷徨,小恙何奈老夫狂。

开胸不过七寸口,搭桥只许三根梁。

不日轻骑重挽辔,天南地北马由缰。

这就是面对病魔,乐观开朗、从容淡定的支老师。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在他早已身患心脏病等多种病的情况下,依然活到85岁高龄,真是奇迹。心态决定命运,恩师支玉恒就是这样不屈服命运的人。在《余生余记》的封面,支老师写道:“自信、豁达、开朗,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虽然不敢说一生坦途,但总会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淡然处之,依然迈步前进。”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支老师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性格,《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就充分体现了支老师对一个男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在回答问题时,他由不敢说到说出来,再到大声说出来的变化,赢得了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恩师支玉恒已去世一周年,我的哀痛不减,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眼前。2024年3月12日是他的周年祭,特撰此文以表怀念。谢谢恩师的谆谆教诲,谢谢恩师的一路陪伴。

愿师父安息!愿师父的教学光辉与人格魅力照耀更多努力前行的人!

作者简介:妥金录,甘肃省天水市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曾获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全国首批优秀诗教教师、全国优秀诗教校长等称号,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语文教学通讯》《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教师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任教于甘肃省天水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