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与创新策略析谈
作者:侯晓田
发布时间:2024-01-19 10:05:0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中国的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灵魂,正如美丽浩淼的星空在广远的时空里始终散发着静默的力量,这些诗文永远是中国文化内心最深最美的梦境,是一代代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什么能代表中国,青花瓷的细腻精美,太极拳的智慧圆融,水墨画的虚淡和雅,兰亭序的飘逸神秀,这些都可以,但什么最能代表中国,我想那一定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笔底流注的千万篇壮美绝伦的古典诗文。
里根访华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克林顿来华时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奥巴马在华致辞时讲“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其他诸如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引用了《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引用了《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等等。他们都选择了他们认为最能唤起中国人文化认同感的中国古诗文来与中国握手,轻轻叩击中国的大门。
可这些美丽的文字在中学是以怎样一种方式来教授的呢?学生又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来学习这些文字的呢?
据此,笔者在任教学校的2000余名师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80%左右的教师认为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术语掌握和答题模式运用。90%的学生认为诵读的主要目的是答对试卷中的名句默写。不难看出,中学古诗文教学已被中高考绑架,失去了自由的灵气。这样的教学何谈提高人文素养,滋养文化生命。目前古诗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两种课堂模式为:
1.串讲翻译型。这种课型一般是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介绍背景),串讲翻译(用翻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思),归纳主题,分析鉴赏,布置背诵作业。这种教学方式重内容,轻审美;重知识,轻体验;重应试,轻素养。看似有条不紊,环节齐全,实则弱化了诗文教学的整体功能,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诵读吟咏型。这种课型主要是以诵读为主,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理念来设计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很多形式的诵读,比如名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诵,男女对诵等等。不可否认,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古诗文大多具有一定的韵律,所以诵读也是最易切入的的一种方法,另外,这种课型比串讲翻译型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受。但如果只是通过这种单一的方式来体验诗文之美,时间久了,学生也会生厌,甚至最后变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时候诵读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中学古诗文教学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应试化倾向严重,审美教育缺失。2.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3.教学方法策略单一,对培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难以展示个性化的创造。
这样的现状促使我们思考,除了串讲和诵读,我们还能不能探索一些更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我们古诗文教学的教学效能,克服传统古诗文教学中价值功利化,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文,并能通过这样的学习能让我们优秀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滋养他们的心灵和生命。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诵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以下几种创新教学方式,效果显著。
1. 引入音乐元素,吟唱结合,畅响古诗文韵律之美
在中学生中不爱读古诗的很多,但不爱唱流行歌曲的很少。其实古诗文完全可以唱出来的,而且大家也爱唱,在中央音乐学院,有这么一个科目,就是古诗词吟唱。虽然是选修,但年年热度不减。这样冷门,但有热度的科目,可以从侧面说明只要方法新颖合适,中国古典诗文与当代青年人并没有很深的隔膜。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在如今的歌坛上,徐晓凤演唱的《别亦难》(李商陷《无题》),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苏东坡《水调歌头》),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蔡琴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童丽演唱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蔡幸娟演唱的《采莲曲》,伊能静演唱的《念奴娇》,姚贝娜演唱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都是现如今中学生喜爱的名曲。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同学们在吟唱古诗时,“诗句伴随着乐谱,‘映于眼,出于口,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自会将诗句牢牢铭记于心,经久不忘。”许多学者诗人在谈到中国诗歌的发展时都表示,让孩子们背诵诗歌而领悟到诗的魅力,这种效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诗歌用歌曲唱出来,那就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中学生》杂志主编叶至善老先生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古诗词新唱》,“吟”就是按照字音拉长调子有节律地唱,吟咏完全是情感和性格的张扬,因人、因事、因情、因景而动,独具人文与艺术的韵味。这种方法又给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演绎作品留下了空间,正像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吴土艮教授所说 “但就算是同一位吟唱人,也不会吟唱出两遍同样曲调的诗词。”
2.引入绘画元素,吟画结合,彰显古诗文意境之美
诗歌与绘画做为两大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有人说诗歌是诗人用文字写出来的画,绘画是画家用笔墨描出来的诗。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还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的张舜民更是直接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些论断都说明诗和画在内容和艺术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虽然艺术载体不同,但却是同源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考虑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绘画基础,所以我们采取了三种方法综合随机使用。第一是引入名家成画,赏画与读诗相结合。中国的古典诗文就好像一个艺术宝库,很多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我们有很多的画家都创作过这样的作品。2013年,一诗一画、中英文版的《画说唐诗》作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推荐教材顺利出版,《画说宋词》项目也正式启动了。这些都为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第二是学生自由绘画,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悟把诗文画出来,抽象和具象都可以。把诗文画出来是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诗歌原本就是天马行空的东西,一个字可能就蕴藏着无尽的空间。其实孩子的想像力最初都是无限的,但我们总是发现,当他们慢慢长大,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这种想像力却慢慢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发挥想像的机会。第三是借助信息化网络工具,在素材库搜索意象,运用Ptoto shop等设计软件,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组合意境,形成自己的电子诗歌阅读作品。
3.引入表演元素,吟演结合,激活古诗文情节之美
在讲授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建议,问可不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文章的高潮部分。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自主推荐出了剧本改编者和工作人员团队及演员阵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编排出了三幕课本剧《鸿门惊梦》,在年级公演,学生反响热烈。这偶然的成功促使我们反思,引入戏剧表演元素是不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呢?经过思考,我们认为戏剧形象的直接性,能使观众具体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人物的声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因而,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较直接和强烈。这些都能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素材是适宜改编成小短剧来表演的,比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孔雀东南飞》、《氓》等等。这些素材本身有较强的情节性,有一定的戏剧冲突元素,如果交由学生自主改编表演,学生好操作,而且在整个改编排练的过程中,学生都在潜移转化学习文本,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学习是自主的,是灵活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不留痕迹。
4.引入其他文学样式,吟写结合,抒写古诗文情感之美
诗是所有文学中,表达密度最高的,它运用大量的譬喻、想像、联想、抽象的意象,描写含蓄隐晦的人事物、情与景。在抒情性方面,它与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散文与现代诗有很强的共通性,这为古诗文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古诗文可以与现代抒情散文、现代诗实现改写转化,古诗文的不同形式之间也可以转化,比如诗可改成词,文可改成诗等等。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典型范例。比如著名作家张晓风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散文《不朽的失眠》就非常成功。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尝试着做这样的改编。尤其是把古诗改编为新诗这种形式,学生热情极高,好作品也多,而这种教学,算是一种由古诗过渡到新诗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能欣赏古诗,一方面是引导他们创作新诗。
下面的一些例子来自学生的改编,应该说还是很有艺术含量的,也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
例1:李商隐《锦瑟》改编为词。(摘自“ 情吟瑟语文天地博客”)
水龙吟·情吟瑟
白云苍狗匆匆,锦光流云事事迁。萧萧珠泣,缈缈梦蝶,迷迷玉烟。笑靥生花,蜜意如曲,浓情似香,怎知离别时,盈盈泪眼,自此情,谁人牵?
银霜细槐许许,瑟瑟秋、梧桐落遍。空了一世,纤纤折柳,白露沾莲。酒浸心头,无力白首,老了画檐。吟一笺《锦瑟》,无端流年,惘然情缘
例2:王昌龄《凉州词》改编为现代诗。(西飞一中 吴宇仑)
一杯美酒/一盏银杯/就握在手中/还要假意推诿
看晴朗天空/月上柳梢眉/不知枯柳抽枝时/可否归回
晃动的酒盏令人沉醉/血气冲天/琵琶带有几分鬼魅,
脚下的沙土堆/品尝过多少古泪
呛啷啷的铜锣直把人催/一头黑发染红/打翻的酒杯
带着创口的铠甲/如今该谁来披
就这样沉睡吧/换取帝王的安慰
例3:屈原《湘夫人》改编为散文(西飞一中 付琳清)
洞庭波起,素衣飘飞。
一曲箜篌传来,像极了你的喃喃低语,措手不及的回忆映出,彼时你我在朱华擎盖下小憩,你明眸顾盼,说起少女心事,如此娇羞,身上淡淡白芷香气传来,我沉醉其中。本以为会与你一同驾车而去畅游人间,奈何命运手掌生生将我们分开,那美好的憧憬硬生生断成了一个截面。你究竟去了哪里,我无从知晓。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我不悔你的悄然离去,因为我相信,一切离别,都是为了重逢。
湘水之上,荷屋已成。
思念盘根错生,旖旎时光让假梦都成了真,那时你说我们要构起一个家,一生一世一双人。我都还记得,你看,我们的家用薜荔作帷幕,蕙草作幔帐,白玉镇席石兰香,荷屋覆芷杜衡绕,紫贝刷砌香荪布满的四壁,用辛夷做成门楣,撒一把芳椒,种满百草。我掀开湘帘,想看看你同我一样欣喜的笑脸,眼前却只有湖畔灯火通明,你一定在疾驰而来的小舟上,心情必定雀跃,我知道,未来,正一点点变成现在。
黄粱一梦,奈何情深。
水中芙蓉悄然盛开,暗香袭人,澧水岸边兰草静谧绽放,我将对你的思慕放于心中,我们都在安静的等你。水面青雾升起,正如我的心般朦胧不堪,棹船停泊于西岸,月影窈窕映出,秋风萧瑟依旧,我将长袖抛于水中,汗衫至于澧浦,踱步于西洲,摘下一支杜若想送给你。儿时你也曾将它插在鬓角,随着你轻盈的脚步,撒下一片袅袅芬芳。
我望向明月,往事幕幕交织,轻阖眼,纵然弱水三千,只为伊人,只取一瓢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仿佛看见你倩影,三千青丝轻拂,缓缓走来。我笑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被誉为“诗的女儿”的叶嘉莹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古诗,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于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联想、并更富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其实我想,在青年人中有很多富有才华的人,只是没有人为他们把这一扇门打开。”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是帮孩子们打开这扇门的人,从而让古典诗文的光辉能真正照耀他们的生命!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