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素养 生活——2016年全国九套高考作文题目评析
作者:侯晓田
发布时间:2024-01-19 10:04:0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201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作文题目作为社会热点又一次倍受关注。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能够唤起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就是给学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同时又能够实现我们的一些价值导向。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整体上体现了这一特点,纵观今年九套高考作文题目,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那就是阅读、素养和生活。具体评析如下:
一、贴近生活,有鲜明的时代感
仔细分析这九套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这些题目的背后都是同一则题目——生活。都在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考生探寻其中具有的思辨价值和意义。今年的作文题突出了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对“常见的生活”作出思考与提炼,导向明显而积极。例如:2016年全国1卷关于奖惩的漫画作文,命题方向是关于教育主题的,教育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些年我们社会一直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这道题目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的问题,也在引导大家思考到底如何理性面对分数该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该题角度多样,层次丰富,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再比如上海高考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要求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作出思考,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也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面对的问题且值得思考的人生命题。对此,考生有足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话可说,且容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在鲜明的时代感方面,全国卷III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和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都与当前的“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相贴合,这种题目非常考验学生的能力,只有对新闻、社会事件有足够的关注才能填充起来。”尤其是浙江卷这道题目涉及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技术、哲学层面的讨论等,很有深度,对考生在新科技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二、凸显素养,关注思维品质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水平和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在这一点上,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正面直击“语文素养”这一话题,属于限定性材料,在谈语文的过程中考语文,在考语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与方法。语文特色鲜明,既能考出语文素养较高的考生的水平,又能让只会训练套作的学生措手不及,有着极好的导向性。语文素养是2001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是语文的灵魂,也是语文学习的正道,这道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阅读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语文学习实际出发,说真话,抒真情,认真反思和总结自已日常的语文学习。因为语文学习是考生熟悉的生活,所以有利于考生调动积累激活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去选择值得写又写得出的内容,从而一展才华。再比如北京卷的作文题目““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对学生的考察是多元的,既考语文能力,又考传统文化知识和阅读储备;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也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对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对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很好的积淀,难出佳作。除了大作文题目,北京卷的三道微写作题目也匠心独具,分别考查了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等基本的表达能力;有效的打破以议为主的僵化模式,对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核。
在思辨能力的考察方面,江苏卷高考作文“话长话短”比较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关系型材料作文,尽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大家是熟悉的,但熟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却不多,要在此基础上谈个性与创新。对一般同学而言可能审题难度稍大了一些。对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强化阅读,加大开放力度
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是当前社会的共识,国家也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风向标的高考语文考卷中出现关于“阅读”的作文题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16年高考九套题目里,直接以“阅读”为话题的题目就有两道。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和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如果把全国卷二的“语文素养大家谈”算上,就三套了。这三道题都着眼于阅读,价值导向非常明显。但因为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比如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颇具匠心。有利于防止宿构与套作。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考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可议可叙,便于学生展示个性,写出好文章。相比较而言,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除了考察考生的阅读积累和表达能力之外,也在考生想象力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显得更加灵动一些。
通过对2016年这九套作文题目的分析,除了山东卷“备好的行囊”依然在传统命题的路子上之外,其他的都呈现出新鲜的气息。我们有一个直接的体会就是这些题目很难宿构,要想押准题目也不容易。进一步审视总结,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命题思路,那就是坚持强化阅读、积极探索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注重实际运用、注重考生12年语文学习积累。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对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些题目的表述内容与要求都对学生写作具有指导与引导意义。可以说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其中也蕴含着对教学的修正意义。未来高考作文话题将更具发散性,强化联想和想象,从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他看来,未来的学生应从“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想象力、思辨能力,才能在各种话题中游刃有余。我们应该迅速调整自己的作文教学方式和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