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师傅
作者:杨安平
发布时间:2024-01-13 16:04:2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石刻匠人姓甚名谁,始终未曾留意。我只知道,他们是众多普通劳动者中的一份子,勤劳质朴,热情爽朗,一言一行留给我不同寻常的敬重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因学校要做校园文化石,经多方打听,才寻到两位工匠师傅。他们是地道的南郑人,做石刻业务多年,手里的活计络绎不绝。
初见二人,印象不错:穿着干净整洁,一点儿也不邋遢。话不多,但诚恳,抑扬顿挫的方言别有韵味。一脸从容的微笑,平静而自然,给人感觉真诚、朴实。此外,两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还在于:年轻的约摸三十多岁,一撇“一”字胡,显得精神抖擞;年长者不过五十多岁,闲暇时总喜欢叨着一杆旱烟,烟斗里的火星忽明忽暗,“嗞嗞”作响。
石刻师傅做事干脆利落,一丝不苟。第一天中午刚到,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要急急商量干活的事。我与他们交流了相关细节后,“旱烟袋”师傅就有条不紊地开始接电源,拾掇工具,“一字胡”师傅同我一起测量每块石头的尺寸,谋划字的布局,联系制作字模。做字模是件马虎不得的事,字模的效果决定着刻出来的效果,出不得半点差错。
制作字模时,“一字胡”一直守在电脑旁,对每个字的大小、边框、字体等一一把关,不仅活儿做得细,而且欣赏水平较高。后来聊天才知道,他以前曾练过毛笔字,对书法有一定研究,难怪品评的头头是道,真应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那句话。都说行行出状元,可我明白,每一行的“状元”都是历经台下千般锤炼的。
下午时分,字模做出来了,两位师傅准备开工刻字。刻字的工序颇为复杂,主要分四步完成:第一步描形,在石头上涂一层薄薄的白色涂料,晾干后将复写纸垫在字模下,按照笔画描好每一个字样;第二步篆刻,用角磨机逐字逐画地切割后,再用雕刻机全面进行修整细化,完全展现出字模原本的形态,这是石刻中最关键也是最能展现手艺的环节;第三步着色,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或用油漆及其他耐腐蚀涂料填涂,用料不可多也不可少,不能出现覆盖不全或涂料溢流;最后是清洗,待油漆晾干后,将最初抹上的白色涂料轻轻打湿,用刷子小心去除污垢,整个字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当然,也可以对石头抛光打蜡,精雕细琢,使其圆润如玉,而我喜欢石头的天然状态,这些都是据个人的欣赏品位而定了。
两位师傅行动起来毫不拖泥带水,他们分工很明确:“一字胡”主要负责描形和细加工,“旱烟袋”负责主体部分的雕刻。别看老师傅年龄大,可干起活来行动敏捷,粗中有细,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逊色。飞速旋转的角磨机在他们手中就成了一柄魔具,轻轻往石头上一吻,白色石灰粉末就雪花般扬起,在石刻师傅的老花镜前形成一片朦胧美。随着师傅的手不急不躁地移动,或转弯,或平移,或进或退,只两三分钟光景,一道遒劲有力的、飘逸洒脱的笔迹就深深烙在石头上了,横竖到位,点画分明,完全是原版文字的再现,甚至比原始手笔更显厚重和灵气。师傅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让人不由得啧啧叫好。
听到我在一旁赞叹,老师傅微微一笑:“这也没啥高明的,就是个眼窍活,经历得多了都能做好哩!”朴实的话语中,是谦逊的胸怀。在这一刀一笔的精雕细琢里,不知容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也许,正是这样真真实实的打磨,成就了他们安稳的生活和不事张扬的秉性吧。仅仅这些寻常的点滴,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
暮色开始降临。简单的晚饭过后,师傅们坚持要加夜班。我一再叮嘱他们天气寒冷、保重身体,师傅说:“你放心吧,这点苦不算啥,我们都习惯了!”轻描淡写的“习惯了”三个字,在我听来格外耐人寻味,不知其中蕴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和骨子里的坚韧。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用心地为他们备好夜灯,打来热水。说到住宿,师傅们几乎没提什么高要求,只说暖和就行,安排到哪里无所谓,自己是来做工的,又不是来旅游享受的。话虽如此,我又怎么忍心让他们胡乱将就呢,都是衣食父母,都是人心血肉,我们不也一样终日碌碌,为了生计奔波吗?
夜色迷蒙,寒意渐浓,刻石机器“吱吱”的声音在静谧的校园里回响,昏暗的灯光下,石刻师傅晃动的身影搁浅在我心头,久久无法淡去。
冬季的白昼很短,时光很快在师傅们的一笔一画里流走了。第三天中午,全部二十几块石头七十多个字的雕刻基本完工。经过朱红油漆点染的书法体大字,在冬日暖阳映照下熠熠生辉,隶书的厚重沉稳,毛体的洒脱奔放,黄草的灵秀飘逸,魏碑的遒劲刚直,在石刻师傅的巧手雕琢下越发富有神韵,情态各具的文化石,为如画的校园增添了几分厚重的风骨。
经过最后验收,每块石头、每个刻字、每道笔画都令人较为满意,师傅们准备启程归去,临行前,一定要我仔细查看他们放置工具的屋子有没有问题。我看了看,卫生清扫得干净整洁,物品一样不少地整齐摆放着,一切井井有条,仔细周到。对此,我不由地感慨道“真好!”“一字胡”师傅说:“一个‘好’字不容易挣啊!我们的手艺高低是其次,不要把我们人品说低了就好!”的确,两位石刻师傅不仅艺品高,人品好,更让人折服的是他们对待平凡生活的那份从容淡定,乐观开朗,给了我深深的教益。
这个季节,终日忙碌着,单调琐碎的工作压得人心烦。然而,在这暖暖的冬日里,满蕴着生命智慧的两位手艺人,带给我以生的达观与活的韧性,让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法着色的人生,相信热爱的意义和命运的美好。他们用勤劳的手和温暖的心,为平凡的一生描画出丰盈而美好的生命刻度。尽管至今我不知其名,但他们却是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亮色。
看着时刻师傅的身影消失在夕阳余晖里,我在心中默默祈愿,他们的生活亦如其刻下的每一笔书法一样,遒劲有力,丰润多姿。
文章来源:《衮雪》2013年5期
作者单位: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