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业、国家富强的基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国”战略赋予教育以更加艰巨而伟大的使命。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呼唤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思想引领办学方向。教育部“双名计划”指出,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充分发挥自身思想引领、实践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广大教师重塑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治理体系,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创造出无尽可能和无限精彩,校长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角色定位、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什么是“教育家型校长”?我想,高远的情怀、独到的思想、创新的实践、丰硕的成果、深远的影响应该是构成其内涵的主要元素。具体表现为:

(一)专情与执著

真正的教育家对孩子、对教师、对自我、对教育事业、对国家民族持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热爱,有着圣徒般虔诚的教育信仰和高远的教育境界,对工作有一种近乎沉醉和忘我的投入,这种专业精神是厚重的、深刻的、持久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誓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要有悲悯、达人、济世的胸襟和开放、开通、包容的气度,以敬畏之心审视和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把师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放在中心位置,通过改变学校、办好教育而改变社会、造福一方。无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想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建树的校长,坚定理想主义信念,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用生命去追寻教育人生的诗意与美好,这是一名有情怀、有追求的教育人简单、纯粹、不渝的赤子之心。

(二)开拓与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育家精神提出:“敢探未发明之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之边疆,即开辟精神”。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也说:“人不敢为之我为之,是气魄;人不能为之我为之,是智慧;人不能忍之我忍之,是气度。”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是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和行为的核心。当学校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又不甘于现状,就会艰难而不懈地寻求“突围”。这就要求校长对于治校方略和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系统、符合实际需要的深邃思考,并在教育管理中能富有创造性地践行,逐步建构带有个性特色的治校风格和教育思想。

(三)使命与担当

宋代哲学家张载把知识分子的使命提到一个至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事关一代又一代学生生命成长,事关人民福祉、民族兴旺和国家未来,因此教育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审视一切,担当一切。教育家型校长的这颗责任心既是对学生的整个生命负责,又要对国家、民族的今天和未来负责,能够把个人理想与教育梦、中国梦融为一体,站在历史长河、国际视野、哲学高度看教育,不急功近利,不哗众取宠,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考验、诱惑,做到淡定从容,坚守初心,迎难而上,像张伯苓、梅贻琦、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大家那样,肩挑历史与未来,哪怕踽踽而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心教育管理与研究,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精品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帮助广大乡村教师和山区孩子实现人生理想,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持续发展,这是一份神圣而艰巨的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苦苦追求,不可推卸,也无可替代。

(四)引领与示范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思想的力量在于点燃思想,改变行为,这就是思想的引领作用。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的引领性主要体现在制度引领、价值引领、愿景引领、文化引领等方面,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倾心打造专家型教师团队,极大地发挥其内部效应和影响力。同时,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源自于长期的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最终必然超越“校本”,甚至跨越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界限,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实践形态、显著的办学实绩,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独行者难行远道,难克险关。教育发展需要抱团取暖,,我们以坦诚、开放、包容的胸怀和眼界,不断学习汲取别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管理艺术,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向区域内学校交流传递,形成共建共进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带动农村基础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发展。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专业引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其关键词是“专业”二字,更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不断加深教育认知,坚守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明确角色定位,做研究型、创新型校长,这是对教育家型校长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的高位引领,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做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学校文化是一个立体概念,它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等丰富的内涵,通过显性和隐形的形式全面反映学校的发展蓝图、办学理念、发展路径、管理策略、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现代校长应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把握学校发展航向,清晰地意识到学校的文化使命,将自己独立的办学思想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毛细血管,形成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教育家型校长更擅于凝聚全校师生的才智,确立学校发展规划愿景,构建学校理念系统、制度体系和行为文化系统,从显性的环境文化、文化活动到隐性的教育思想、精神追求,再到日常教育教学细节和师生的一言一行,全方位彰显一所学校的底蕴和内涵。教育家型校长高远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将会更深远地引领一所甚至一片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位。

(二)做课程建设的领导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智慧的校长,他关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简单地说,是课。懂教育、精教学应该是教育家型校长的“本分”,其教学领导力主要在于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校长应深入课堂,勇于实践,从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提炼教学艺术,凝聚教育智慧。教育发展史上那些真正有成就、有影响的教育家,如冯恩洪、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程红兵……他们不仅是优秀校长,更是教学专家,数十年如一日耕耘于课堂一线,从教育教学的土壤中汲取思想养分,成长为教育实践家和学术领头人。校长是一校之长,不是别的什么“长”,学校、教育才是校长精心经营的主阵地,有责任从“甩手掌柜”“管家婆”“行政长官”式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少搞形式、迎合等形象工程,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潜心治校、静心育人上,让学术传播、文化传承和学生发展成为办学的旨归,向“教育家办学”的理想方向一点点靠近。

(三)做教师发展的助推者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唯有卓越的教师团队,方可培育优秀学生,成就优质教育品牌。校长只有让教师“成名”,自己才能“成家”。教育家型校长应胸怀教师,甘为人梯,全情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人格发展,以办学理念引领教师文化,以师德师风培育教师文化,以专业成长锻造教师文化,通过营造研修文化氛围、搭建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共研共进形式、提供成长锻炼机会、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等途径,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强化专业技能,增强专业修养,逐步实现由学校“行政推动”到教师“自主成长”的转变,从而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内驱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成就境界高远、内涵丰盈的教育人生。

(四)做教育生态的调适者

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校长的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对学校文化品格的塑造、对健康教育生态的守护意义至为重要。教育家型校长应心存良知,捍卫公正,追求真理,具有办“真教育”的“骨气”“底气”“大气”,矢志不渝地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有按照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的大胸怀、高境界,敢于抵御不良风潮侵袭,敢于质疑批判某些不合理现状,不随波逐流、曲意迎合,始终保持教育本真和学校本色。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尤其是制约教育长足发展的各种因素,校长要善于沟通协调,把握大势,成熟稳健,游刃有余,为教育持续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学者朱华贤在《大道无术》一文中指出:“大道无术胜有术。大道者,用崇高的威望感召人,用典范的言行影响人,用突出的才智征服人。这样的大道者,无需殚精竭虑于‘术’,无需苦心积虑于‘法’,但管理起来必定潇洒自如,一呼百应。”校长的精神与人格、思想与情怀、学养与素质、实践与创新,对学校发展起着有形或无形的决定作用。有“大道”的教育家型校长,一定是思想上的引领者、管理中的实干者,既懂得仰望星空,胸怀梦想,又甘于脚踏实地,探索创新,高举教育理想主义的火把,带领师生从容、自信、娴静地走在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上。

文章来源:《中小学校长》2018年第9期

作者单位: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