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仍然有个别家长犹豫是否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两年多来,“双减”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在校外培训班的治理上,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双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雷霆手段过后,还需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一针一线绣出义务教育的美好蓝图。

落实“双减”政策,最纠结的莫过于家长,最大的难点在于从源头上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据了解,不少家庭不愿意让孩子真正“闲下来”,有的为此加大开支聘请“一对一”家教。一位教育家说:“所有人都在关注儿童的未来,而恰恰没有人关注儿童的现在。”当下,青年就业压力明显,家长对子女未来的不确定性增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惯性思维难以根除,加之应试观念的纠偏、考试评价机制的革新、课堂效率的提升等方面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完成,落实“双减”政策恐怕还要克服重重困难,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唯有治本,方能行远。“双减”绝不是为“减”而减。有关部门要以“双减”为契机,撬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公平,重塑教育生态。

择校热、学区房的背后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沟壑只要存在,家长就会千方百计给孩子压力、增加学习负担。“双减”之后,家长最担心孩子将来的求学之路会受到影响。要缓解家长的这种忧虑,治本之策是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既要改变“乡村弱”,也要缓解“城镇挤”。要尽力消除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途径方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保障群体公平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公平化。

“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也在课堂,减负的关键是在课堂上提质增效。面向课堂做加法,课外才能做减法。在课堂教学传递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拥有热情,对知识充满好奇,学生学习动力才能得以提升。要在机械性、重复性训练上做减法,在校外辅导方面做减法。面对学生课后“减”出来的时间与空间,在体育锻炼、劳动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适当做好加法,让每个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这样才能真正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落实落细“双减”要求,要不断扩大和优化课后服务。做好课后服务有赖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合作和各级政府之间的高效协同,也有赖于广泛的社会参与,学校、社区、社团组织、文化机构、俱乐部等统筹合作才能丰富课后服务。要广泛吸收各领域专业人员、社区居民、退休人士、志愿者、大学生等参与课后服务,建立跨部门协作、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同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双减”督导工作机制,针对部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课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加强督导改进,推动“双减”工作持续深化。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