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朱永新

初识新教育是缘于朱永新教授的一本书——《我的教育理想》和李镇西老师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对新教育的宣传;再识新教育是因为我工作坊的成员——榆林实验中学许钰梅老师(她是新网师学员),看到她加入“新网师”两年来成长很快,我很好奇这个“新网师”到底是何方神圣?我决定一探究竟。好多时候我就利用她的号进入新网师钉钉群“偷窥”,果然看到的是那么多“尺码相同”的人在一起啃读、精进……真正邂逅新教育应该是2020年11月3日——7日,绥德县教育考察团远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考察学习,我幸运的成为其中的一员,此次考察学习让我触摸到了邗江教育人践行新教育行动的温度和高度,见识了邗江深度卷入新教育的别样风景,新教育令人向往!

20231113164722822-81-ef7a0.jpg

恰逢此时,绥德县教体局为推广普及新教育实验,于2021年1月29日发出关于组织教育工作者加入“新网师”的通知,从新网师2021年春季招生简章里我读到了“寻找尺码相同的人——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生命”,这短短26个字如灯塔之光,直射我心膛,我被这道亮光深深吸引住。但也读到了“新网师”起点较高、课业较重、要求较严,我又有一丝犹豫:我现在担任九年级数学课马上面临中考,再加学校的行政工作,我担心自己能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网师”学员?2019年也是我职业生涯发生变化的一年,当我度过了从教生涯的入职期、成长期,想要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国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来自教育理想世界投射过来的那束光——新教育,我苦苦追寻的专业成长与精进不就是需要这样的灯塔指引吗?斟酌再三,我还是正式向学院提出了申请。根据要求,每人需提交一份至少3000字的个人阅读史,于是记忆的大门打开……

阅读,伴我成长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课外书,这应该是源于父亲对我的影响。从我记事起,就记得父亲每次回家包里总是带着一本书,甚至晚上还在修改材料(父亲当时在薛家河镇政府搞办公室工作)。当然每次也不忘给我和二哥带几本小人书回来,我们兄妹如饥似渴的翻看,也吸引不少小伙伴常来我家玩、看小人书,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内心还颇有几分得意。上初中以后,因为姐姐在四十铺镇政府工作,我就随姐姐去四十铺中学读书,晚上和姐姐在她办公室住,这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读书环境,她办公室的书籍、杂志、报纸等我也可以尽情的看,我成了一个小书虫。上高中以后我住校了,有好多次,晚上在宿舍被窝里打手电筒偷看课外书,学习成绩由小学和初中的“辉煌”坠入平庸,为此没少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从小到大,我读过或者翻过的书不算少,但很多都早已沉淀在记忆深处,随着年龄增长刻骨铭心的也越来越有限。也曾惶恐过,担心庸庸碌碌的生活会让人把读过的书都忘光,毕竟生活日益拥挤,读书笔记也没办法像学生时代一样能够常常温故知新,惶恐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看到了一个关于读书意义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亦然,”这个解释终于令我释然。初读书,我还不懂书,只知道看完了每一个字,大致明白了一个故事;年少的喜欢总是纯粹又浅淡,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读过的书已经融进了自己的骨血。

读书拯救了我,那个平凡、普通的我!

阅读,丰盈每一个日子

我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从读育儿类的书籍开始的。记得儿子还在我肚子里时,我当时在赵家砭中学教学,我对育儿知识一无所知,急需补上这一课。为了让自己能当一个合格的妈妈,开始疯狂补课,那读书便是最好的方式。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就是《育儿百科》,另一本是《西尔斯亲密育儿》。那个时候,就像是学生英语考试时能带一本英语词典进考场一样,育儿百科类图书能帮妈妈们在迷惑时回答许多问题。

在儿子学龄前和中小学阶段,我主要读了《养育男孩》、《7岁之前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怎样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全集》、

《哈弗家训》、《曾国藩家训》、《影响孩子成长的160位世界名人故事》、《世界家教智慧全集》、《郑渊洁家教故事》、《哈弗家训》、《家庭》、《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爱心与教育》等书籍,通过读书让我懂得了孩子启蒙教育和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特别是郑渊洁老师的育儿经对我的影响比较大,他主张孩子自由发展、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因材施教。所以他让儿子郑亚旗在家上私塾,自己在家自编教材、自创了一套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后来,女儿出生了,郑渊洁还想继续实施他的私塾教育,没想到女儿非常向往学校,于是郑渊洁就想既然孩子喜欢上学,那么就要当学霸。果然,女儿高三毕业,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又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就是对因材施教和让孩子敢于做自己最好的诠释。

还记得儿子小时候老师反应他上课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我就给他带课外书、魔方;还记得他三年级之前体弱多病、每到期末放假复习考试就生病,我便把他带回家自学,培养了孩子自学和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还记得儿子在六年级、九年级和高三后半年我陪伴他在家自学复习的一幕幕......如今儿子已经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读研一,回望我们对儿子的教育,心里还是踏实的!也许在别人眼中我好像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母亲,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自己顶多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因为我只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爱孩子、陪伴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勇于做自己,让孩子学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自己!

我觉得读书最大的益处就是让你有面对生活的底气,不盲从、不攀比。在教育孩子方面,读书是我做一个好妈妈的能量来源,我会清楚地知道教育孩子的原则和底线、懂得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我读育儿和家教书籍,就是想努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刚参加工作时,主要还是读一些有关数学科目的书籍。从齐斯·德福林:《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可知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是我们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与社会世界,和内在心智世界的一种方式。数学的美,隐藏在数字、点、线与面、几何图形、函数等符号中。从古典数学(代数)到现代语言分析,从几何学、微积分到拓扑学、统计学及物理学,本书将从各学科层面,提示如何用数学去看见自然里不可见的结构;同时,从数学的发迹讲起,直至今日发展,提供一个清楚而贯通的网络。邓纳姆的《天才引导的历程:数学中的伟大定理》将两千多年的数学发展历程融为十二章内容,每章都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历史背景、人物传记以及在这些“数学杰作”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作者精心挑选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所创造的伟大定理,如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牛顿和欧拉。而这一个个伟大的定理,不仅串起了历史的年轮,更是串起了数学这门学科所涵盖的各个深邃而不乏实用性的领域,它会让热爱数学的人体会到绝处逢生的喜悦;永野裕之的《写给全人类的数学魔法书 》只讲解了10种基本解题思路,却足够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初高中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你将通过这10种解题思路,将所有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揭示了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学生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莫里斯.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阐述了从古代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数学创造和发展,特别着重于主流数学的工作。古典数学书籍突出了古今数学思想及其发展脉络,抓住了核心和灵魂,吸引我走近数学、品味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世界,也逐渐涵养了我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再后来,我参加校首届课改之星和市县教学能手比赛、陕西省说课比赛、申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省市课题研究,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注和教学比赛的书籍和文献:《当代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教师如何做研究》、《反思性教学》、《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实施》、《爱心与教育》、《我的教育理想》、《教学勇气》、《差异化教学策略》、《让孩子拥抱阳光》、《教育低眉注视》等。其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深深地吸引着我和感染着我。《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他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教育行为的改变。“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是我从《爱心与教育》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名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所以在自己25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以真情教书、以真爱育人,特别的对贫困生和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是更加偏爱,我用自己的真心和实际行动来践行爱的教育,努力做一名美和爱的使者。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真心地付出!

2020年初,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2021年1月中旬,我又在新网师钉钉群看到郝晓东院长带领学员们开始啃读《教学勇气》,于是我又认真的看了郝院长的解读回放,被深深震撼。通过郝老师的解读,我更加能感觉到“文字是有分量的”,每个字掷地有声、力透纸背,那是作者用文字功底守护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位学者、一种真诚的解说,释放了我幽闭的教学勇气。回顾自己25年的教学生涯,我庆幸自己从未忘记作为一名师者的初心,时刻不忘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而这一切,皆源于我对教育的幸福体验;我也深深认同帕尔默的观点:好的教育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掩卷沉思,《教学勇气》带给我心灵慰藉,也启发我在对话中寻找人生的勇气,勇敢做自己!

王军宁校长的教育著作《让孩子拥抱阳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人的追求、智慧和艺术;感受到了一个执着坚守基层30年的教育者不忘初心、献身教育的情怀。从贺渊校长的教育著作《教育低眉注视》领略到一位名师的成长足迹:所有荣誉的背后都是付出常人百倍的努力;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我们唯有时刻行走在路上,生命才会有光、有色、有味,才能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20231113164747930-68-fd2f2.jpg

因为朱永新老师教育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我有幸知道“新教育”,因为邗江之行我触摸到了新教育。邗江学习返校后,我首先购买了朱老师的《新教育》,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从头开始学:新教育是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它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和精神追求(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态度、公益情怀)吸引着我,让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朱老师的《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中,他多次提及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阅读趣味与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名忽略阅读的教师无法培植出热爱阅读的生命。我们一线教师都是自己教室里的“国王”,关起教室的门就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总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我就从自己的专业成长开始: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因此,这个寒假我又购买了新教育系列丛书:《让梦想开花》、《学校未来》、《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好课程是这样炼成的》、《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开始啃读,新教育在我的内心已经发了芽。结缘新教育、加入新网师,这也许是我教育生活的第二个转折点,希望我自己和孩子们能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相信:只要上路,总会遇到庆典!

我是母亲、是老师,但我更是我自己,因为我是自己的人生缪斯。平时闲暇之余,我更喜欢看一些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书籍。最早看的就是轩辕楚的《做最好的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功夫也是从自己开始做起的。只有做好了自己,才可以在人世间打拼。蔡澜的《我决定活得有趣》一书文字朴实、内容朴实,我们可以一边看着蔡老文字一边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发现自己过得也很有趣。我们的心态影响着我们对美、有趣的看法,豁达一点、乐观一点,在很丧的社会文化里算不算清流?《稻盛和夫自传》是稻盛和夫亲笔撰写的唯一传记,稻盛和夫在书中深情追忆了从小学到中学,从青葱岁月到步入职场,从事业初创到收获巅峰的追梦旅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他影响至深的亲人、朋友和伯乐,为我们展现出智者高尚的心灵世界。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于一个不经遇的机会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所谓‘成长’不也是不断‘凿’去那些限制自己的多余的外壳和多余的部分吗?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我们所有人最初都是沉睡的大理石,但石头里面潜藏着‘大卫’。所谓‘潜藏’,意味着最初这个‘卓越的自己’被各种外壳和多余的部分掩盖着。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挖掘和雕琢,一点点地剥除外壳,剔除冗赘。当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大卫”渐渐显露出来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成长,走向了卓越。

阅读,对我而言已是不可或缺。在临睡前、在周末、在旅行途中,总有一卷书相随相伴。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慢慢的让自己在这个嘈杂的尘世中变得安静,变得淡然,这正是阅读赠与我最好的礼物;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绥德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