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留香。仓促的岁月,总会有一些无法打捞的记忆,每当看到那本落满灰尘的同学回忆录,翻开陈旧发黄的日记,看着一段段清晰有力的字迹,情不自禁想起了高三的班主任——盛汝芬老师。

时光默默无言,光阴静静流淌。回首往事,那些与盛老师相处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悠长。翻开记忆的海洋,脑海中总是流淌着她的点点滴滴,让我难以忘怀。

记忆深处,盛老师一直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勤学风范,始终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工作敬业、乐于奉献,而且心地善良、心灵淳朴,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严父般的教诲。

还记得,来自左门乡高寒贫困山区的新同学陈天才,到校时仅拿着一块花布和一床薄得见光的盖棉,盛老师帮他收床时心里发酸,觉得这样的床根本无法入睡,于是立即到街上买了一床被褥、一条床单、一笼蚊帐,又从家里拿来被套,把他安顿好时,早就过了下班时间。冬季他没有毛衣,老师买毛线亲自为他织了毛衣,上课时看到他穿着新毛衣,我们能看到盛老师嘴角上扬的晴朗。

“爱您没商量”,这是盛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一直亲身践行。由于高三学习时间紧迫,压力比较大,班上的同学经常生病,盛老师担心孩子们生病不想吃饭,就从家里给生病的同学做面条,给生病住院的同学买营养品,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交资料费,为家里实在拿不出生活费的同学想方设法向社会求助或者自己解囊给生活费,为同学们解除后顾之忧,让我们全心全力地冲刺高考,顺利完成学业。在陪伴我们走过高三的一年时间里,盛老师为同学付医药费,给生活费,帮同学熬中药,洗被子,高考前夜给住校生每人发四块巧克力。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已不计其数,成了家常便饭。如今,这些被盛老师帮助和照顾过的同学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岁月的枝头,挂满过往的沉香。在盛老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家庭有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心理不正常等原因导致学习差的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不离不弃,善于发现“差生”问题症结,及时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直到现在,工作之余邀约同学和盛老师一道重返母校,昔日的操场、吃饭的食堂、晚读时候所坐的长廊、教室宿舍等等,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温馨,我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师生在一起,谈这些年的离别之苦,诉说各自的工作生活,聊异乡风土人情,忆逝去的校园生活,畅谈我们的未来……一切都犹如发生在昨天。只是一天一年,一点一滴,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远去了,我们难忘的读书时光;苍老了,老师们的容颜。但这一段师生情一直珍藏在记忆中,老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盛老师凭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同行、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信任和好评,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教学成果斐然。2007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2008年参加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提高备课组活动效率之我见》论文荣获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2009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项项殊荣的背后,充分彰显了盛老师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情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苦干实干、奋勇作为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简介:陈 杰,男,汉族,云南姚安人,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以散文、诗歌创作为主,兼写时政评论及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边疆文学》《金沙江文艺》《党建》《中国乡村振兴》《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信息报》《中国社区报》《乡镇论坛》《党课》《云南日报》《云南纪检监察》《云南组工通讯》《云南农业》《云南林业》《云南群众文化》《云南社会经济》《楚雄日报》等刊物发表过作品。作品入选《2019年云南文学年度选本(诗歌卷)》和《楚雄州2020年优秀文学作品选》。

责任编辑:黄蕊